
修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
“功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功饰(拼音:gōng shì)指修饰,即通过人工加工使事物更美观或完善。该词最早出现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巨洋水》中,描述古坛被后人稍加修整后成为游乐场所的场景。
在《水经注》原文中:“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这里“功饰”指对古建筑进行简单的修缮和装饰,使其具备新的功能性。
注: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历史文献研究中。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考证细节,可参考《水经注》原典或相关历史地理研究资料。
《功饰》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功”和“饰”两个部分组成。
“功”字的部首是“力”,拼音是“gōng”,它共有3个笔画。
“饰”字的部首是“食”,拼音是“shì”,它共有18个笔画。
“功饰”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功”指的是功绩、成就,而“饰”指的是装饰、修饰。
繁体字“功饰”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功”字的写法并不完全一样,常见的变体是将“力”的左边改成“工”,即“工功”。
1.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就了一番伟大的功饰。
2. 这座建筑物被华丽的装饰所点缀,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美丽的功饰。
1. 表功:指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功绩。
2. 饰品:指用于装饰的物品,如首饰、挂饰等。
3. 成功:指取得预期的目标、获得较好的结果。
1. 装饰:指为了美化或改善外观而对事物进行修饰的行为。
2. 点缀:指为事物增添美感、增色或添彩。
1. 破坏:与“功饰”相对,指对事物进行破坏、损毁。
2. 毁坏:指将事物完全毁掉或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