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腩的意思、牛腩的详细解释
牛腩的解释
[sirloin] 〈方〉∶牛肚子上和近肋骨处的松软肌肉,也指用它做成的菜肴
详细解释
方言。牛肚子上和近肋骨处的松软肌肉。亦指用这种肉做成的菜肴。 黄谷柳 《虾球传·离开家庭》:“有一担牛腩粉的生意抢过他的前头,一毫有净粉,二三四毫有牛腩、牛杂粉。”
词语分解
- 牛的解释 牛 ú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
- 腩的解释 腩 ǎ 方言,称牛肚上和近肋处的松软肌肉,亦指用这种肉做成的菜肴。 用调味品浸渍肉类以备炙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牛腩,汉语词汇,特指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组织。以下从词典释义、部位特征及烹饪应用角度分述:
一、词典释义与部位特征
-
核心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牛腩指“牛腹部或肋间的肌肉,肉质松软,富含筋膜”。该部位因运动量少,肌纤维细腻,脂肪与结缔组织交错分布,形成独特口感。
-
解剖学细分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指出,牛腩涵盖三个子部位(见图1):
- 坑腩:牛胸口的矩形条状肉,筋膜呈“田”字形,炖煮后胶质丰富;
- 爽腩:牛腹底腩肉,外层为筋膜,内层为瘦肉,俗称“肥夹瘦”;
- 腩底:紧贴牛肋骨的部分,纤维较粗但肉味浓郁。
二、烹饪特性与文化应用
-
中式烹饪经典
牛腩因耐炖煮、吸味强,成为中式炖菜首选。如广式“柱候牛腩”需选用坑腩,利用其筋膜溶解释放胶质,使汤汁浓稠(《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
营养学价值
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每100g牛腩含蛋白质18.6g、铁2.7mg,其肌间脂肪可提升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率,但饱和脂肪酸占比需控制摄入量。
三、词源考据
“腩”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为“煮肉”或“软肉”。南北朝《齐民要术》载“牛腩炙法”,印证其作为特定部位名称的悠久历史(汉典网)。
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 中国肉类协会. 牛肉分割标准(SB/T 10637-2018)[S]. 2018.
- 中国烹饪协会. 《中国名菜谱·广东风味》[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食物成分表》[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9.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牛腩”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字源
- 正确读音:niú nǎn(与“南”同音),常被误读为niú nán。
- 字形构成:由“月”(肉)和“南”组成,象征腹部的丰满。《广韵》注音为“奴感切”,《集韵》解释为“腹下肉”。
二、定义与部位
牛腩是牛腹部及靠近肋骨处的松软肌肉,带有筋、肉、油花,属于统称。具体包含:
- 肋条牛腩:去骨条状肉,瘦肉多,适合红烧或炖汤。
- 里脊边牛腩:筋少肉多,是上等红烧部位。
- 坑腩/爽腩(粤港分类):坑腩为肋骨间带筋膜的肉,爽腩为牛肚皮肉,适合焖煮。
三、烹饪与文化
- 常见做法:红烧、炖汤、焖煮,如广式牛腩煲、川味萝卜牛腩。
- 口感特点:长时间烹煮后软烂入味,脂肪与瘦肉交融。
四、选购与营养
- 挑选标准:纹理细腻、色泽鲜红、弹性好、微干不粘手。
- 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如铁、锌)、维生素B群。
五、方言与演变
- 原为粤语方言词,因茶餐厅文化普及进入普通话。古义指干肉(《说文解字》),现代特指牛腹肉。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如需完整分类或菜谱细节可查看相关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薆昧宠望鹾商电视系列片雕睨雕伤抵犯帝青棣友遁辞放囊缝纫机俯纳购收谷丙转氨酶测定晷曜好力怳悢涣泽货囊觳觫车家产简子脚钩戒坛纪游菊醴考竟连婣栗栗危惧临界点龙驷旅帆慢怠毛孩媚丽蒙子面计奶酪宁歌迫降切祝契书七星颯爽赊贷升火侍臣失望熟肚水畜树荫颂德碑素虬谈朋友摊征佻姣谓何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