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规赋税。 宋 陈亮 《书林勋<本政书>后》:“顾其间将使隶农耕良农之田,纳租视其俗之故,经赋出於良农,而隶农出军赋,疑非隶农所利。”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 福 之支邑,月责羡钱而无经赋,正字尽罢之,后请缓输数月,帅为併宽旁县。”《元典章·户部九·劝农》:“农桑国家经赋之源,生民衣食之本。”
经赋是汉语中的复合词,需从“经”与“赋”的本义及引申义综合解析:
“经”的本义与引申
《说文解字》释“经”为“织纵丝也”,本指织布时的纵线,引申为常道、规范(如“五经”)及治理、筹划(如“经营”)。在财政语境中,“经”特指常规的税收制度,如《周礼·天官》载“以九赋敛财贿”,郑玄注:“赋,口率出泉也。”
“赋”的本义与演变
“赋”从“贝”(财物)、“武”(武力),《说文》释“敛也”,本义为征收田税。后扩展为文体名称(如《诗经》六义之一),指铺陈叙述的韵文,如《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经赋”的复合含义
经济制度记载
《周礼·地官·大司徒》详述“九赋”体系,包括邦中、四郊等税种,奠定后世“经赋”制度基础。
《新唐书·食货志》载:“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体现唐代经赋的实物征收特征。
文体理论溯源
《文心雕龙·诠赋》界定赋体“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强调其源于《诗经》的经典性。
班固《两都赋序》称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呼应“经”的教化功能。
“经赋”在当代汉语中主要保留历史语义,指:
中国古代按田亩、人口定期征收的赋税制度,属国家财政核心组成部分。其制度设计见于《周礼》《唐六典》等法典,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特征,与“徭役”“杂税”相区别。
参考资料
“经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经赋”指常规赋税,即国家按固定标准征收的税赋。这一含义在宋代文献中尤为常见。例如:
历史背景
在宋代,“经赋”属于国家财政的基础收入,与临时性赋税(如军赋、羡钱)相对。《元典章》进一步将其与“农桑”关联,视为国家经济命脉。
经济富裕(较少用)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国家经济富裕”,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读。
作为姓名的寓意
若拆解为“经”与“赋”的组合,可引申为“才能卓越、治理有方”,但属于现代命名文化中的象征性解读,与历史词义无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食货志》或陈亮、叶适的原文。
百族傍荫半歇别董大吃得住齿籍饬查传刍荡平倒头饭刀削冬花都坐赗赐風馬疯魔负螟感畅功阀棝斗滚核桃海立云垂后比花朝混战家降江宁嚼杂京瓶进迫酒友九种考限克孜尔千佛洞空间探索领线留中不下秘谶命服飘邈平年品式杞人之忧秋玉觠角群集飒纚沙鱼鞘生公说法失匕守分素飈宿恙停闭铜打铁铸通望絃匏笑貌霞缯玺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