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极力搜刮(财货)。《新唐书·隐逸传·孟詵》:“ 詵 居官颇刻敛,然以治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财在天下,理之以义。未闻刻敛,其罪在吏。”
“刻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权威来源综合理解:
基本含义:指极力搜刮财物,多用于描述官吏横征暴敛的行为。例如《新唐书》记载“孟詵居官颇刻敛”,宋代《鹤林玉露》也提到“未闻刻敛,其罪在吏”。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严格自我约束言行”,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文献支撑,可能是对“刻”与“敛”的误读或现代引申用法。建议以古代文献中的“搜刮财物”作为主要释义。
在阅读古籍或学术写作时,优先采用“搜刮财货”的释义;若需使用“自我约束”义项,需注明出处或语境以避免歧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鹤林玉露》等原始文献(来源:、)。
刻敛(kè liǎ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刀切部首刻(kè)和簪弄部首敛(liǎn),共有11个笔画。
刻(kè)读音为kè,是刀切的意思,表示用刀或其他尖锐的工具进行雕刻或切割。刻也可以指产生或创造某种印象或印记,比如“留下深刻的印象”。
敛(liǎn)读音为liǎn,是簪弄的意思,表示用手指轻轻摆弄或调整。敛还有收敛、蜷曲、收束等意思,如“敛起笑容”、“敛手藏拙”。
刻敛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个性富有节制、收敛、拘谨和持重。
《刻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和平衡。刻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表示一个人不放纵自己,保持自律和节制。
在繁体字中,刻敛这个词的写法一般是「刻斂」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多种多样,也有类似的字形,例如:「剋斂」、「剋斂年华」、「刻斂字样」,都是刻敛这个词的演变形式。
以下是一些例句:
他勤勉刻敛,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和财富。
她的性格刻敛,从不过分外露。
作家通过文字的刻敛,传达了深远的思考。
组词:
刻意、刻苦、刻薄、收敛、拘谨、节制
近义词:节制、克制
反义词:放纵、放任、张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