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政的意思、二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政的解释

谓权位与执政的大臣相等。《左传·闵公二年》:“昔 辛伯 諗 周桓公 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 杨伯峻 注:“政即国政,正卿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1. 指两种不同的政令或权力中心并存,导致混乱: 这是“二政”最核心的含义。它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内部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政令、或两个势均力敌的权力中心,彼此争权或各行其是,导致政令不一、管理混乱、国家不安。这体现了古代对中央集权和政令统一的重视。

    • 来源参考: 《左传·僖公五年》有“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虽未直接说“二政”,但生动描述了政出多门(可引申为“二政”或“多政”)的危害。《礼记·缁衣》强调“大臣不治则君令不行”,也隐含了对权力分散(可能形成“二政”)的担忧。 (《左传》记载于《十三经注疏》等古籍,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有校注本;《礼记》版本众多,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译注》等)。
  2. 指掌握大权、与君主分庭抗礼的重臣: 在特定语境下,“二政”可以指代那些权势极大,以至于能与君主分享权力、甚至威胁君权的权臣。此时的“二政”带有贬义,指代那些破坏了正常君臣秩序的人。

    • 来源参考: 此义项多见于后世史书或政论文章中对权臣的描述,常与“专权”、“僭越”等词关联。例如在分析历代权臣(如霍光、曹操等)时,史家可能会用“几同二政”来形容其权势。可参考《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对权臣的记载和评价。 (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3. 指辅佐君主的两位主要执政大臣(较少用): 在极少数情况下,“二政”也可能指地位最高、共同辅佐君主处理国政的两位大臣(如左右丞相)。但这个用法相对少见,且容易与“二政”的核心负面含义混淆。

    • 来源参考: 此用法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需谨慎使用。可查阅《周礼》或历代职官志(如《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了解古代中央官制,但直接明确指代两位最高执政官为“二政”的记载较少见。 (如中华书局《唐六典》校注本)。

“二政”一词的核心在于描述一种因权力分散、政令不一而导致的政治混乱状态,常用来批评权臣擅权或政治体系中的分裂现象。其含义偏重于负面,警示权力需要集中统一。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确指对象(是混乱状态本身,还是造成混乱的权臣)。

请注意: 以上古籍引用需查阅权威出版社的版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由于“二政”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其解释主要依据古代文献和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等)。

网络扩展解释

“二政”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政治权力结构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政”指权位与执政大臣相等的政治状态,最早见于《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外宠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杨伯峻注解说“政即国政,正卿也”,即指与正卿(最高执政官)权力相当的官员。

二、历史背景

该词源于周代政治制度,特指:

  1. 权力分散:出现两个地位相当的执政者
  2. 隐患象征:古人认为这种状态会导致政局动荡,《韩非子·说疑》将其列为“乱之道”之一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概念辨析

与“贰政”存在关联,后者包含双重含义:

  1. 同“二政”的权力分散状态
  2. 辅佐政事的职能(如唐代崔致远文中的“贰政”指辅政)

五、现代用例

列举了三个现代用法:

  1. 林彪、罗荣桓、邓子恢的职务安排
  2. 四一二政变中的派系斗争
  3. 对特殊机构的比喻性称呼

提示:该词属于历史政治术语,现代使用多带有比喻色彩。如需查看更多原始文献例证,可参考《左传》《韩非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灞上陂寖不登大雅层宙乘钓持中词癖摧抑代耕悼叹地主冻餧恶歹子蜚挽芬兰人敷衽赋质丐颉关览汩都都虹烛锭滑烈涣汗大号豁亮亮家丁江西腊检正惊蛇课室喇夥鳞构泸州市马背学校闷打孩猛奋明德门庞豫破鼓乱人捶乾贝晴襟清娱齐年生穷根赡庙地蜃浪十十五五十世宥手简顺天得一夙陨太史令桃拔讨析天崩地陷天授地设望诸君挽牵畏闪限棒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