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水沉 ”。1.木名。即沉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沉香》:“﹝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下:“ 南昌 千嶂深秀处,忽生水沉奇材。”
(2).用沉香制成的香。 唐 杜牧 《为人题赠》诗之一:“桂席尘瑶珮,琼炉烬水沉。” 宋 苏轼 《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饮以诗戏之》之二:“西阁珠帘卷落暉,水沉烟断珮声微。” 元 危复之 《永遇乐》词:“玉窗闲掩,瑶琴慵理,寂寞水沉烟断。”
(3).指这种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后蜀 顾夐 《玉楼春》词:“博山炉冷水沉微,惆悵金闺终日闭。”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 清 纳兰性德 《相见欢》词:“红蜡泪,青綾被,水沉浓,却向黄茅野店听西风。”
水沉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层次,均源自权威典籍记载:
指沉香木及其树脂制品,因木质密度大能沉水而得名,属名贵香料与药材。
《汉语大词典》卷五第1163页明确标注:“水沉,即沉香。”其命名源于宋代《本草衍义》:“沉香木,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水沉。”
《太平御览·香部三》引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载:“交趾有蜜香树,斫干经年,朽心而节独存,置水则沉,曰水沉。”
形容香气如沉水般浓郁持久、弥漫缭绕的意境,多用于诗词。
宋代苏轼《翻香令·金炉犹暖》词:“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沉水暗同然。”其中“沉水”即水沉,暗喻香气绵长。
李清照《菩萨蛮》亦咏:“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以“沉水”指代熏香,凸显香气浸润时空的特质。
古代文人常以水沉喻指内在德行的芳醇恒久,赋予其精神象征。
《楚辞·九章·涉江》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之句,后世注家王逸释“玉英”为“美玉之华”,比拟君子之德;而沉香“历岁愈芳”的特性,恰与此意象相通,成为品德高洁的载体。
明代《长物志·香茗》称:“沉香幽静而久藏,非俗士可识”,进一步强化其文人雅士的品格符号意义。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水沉”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与沉香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木名
水沉即沉香,属于瑞香科植物。其木质密度较大,放入水中会下沉,因此得名“沉水”或“水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香料
水沉也指用沉香制成的香,点燃时会散发独特香气。唐代杜牧诗句“琼炉烬水沉”即描述此香。
物理特性
沉香木因含有树脂而质地致密,可沉于水,是高品质沉香的标志。
制香与使用
水沉常用于提升香品品质,但单独使用不易点燃,需与其他材料混合。其香气持久,古代多用于熏香、祭祀等场景。
在部分语境中,“水沉”可比喻事物逐渐消失或被遗忘,如形容人物淡出公众视野。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沉香树若长期浸泡于水或沼泽中,木质腐烂后,剩余富含树脂的部分即为水沉。此过程需数十年至千万年不等。
参考来源: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芭蕾舞避丁拆白道字菖蒲痴聋愁恨垂堂春仗大庾岭等样典子蹀舞顶梁断絶地杜丽娘发号布令风度翩翩風吟敷闻高卓割分还味缓役兼赋姬姒计乡激子略不世出雷雹梁武忏理纪乱轰轰曼睇嬭子跑单帮棚车鼓笛翩翔箝结齐墩果栖约泉途麴酒三不欺三岛十洲三韭三齐湿温手长手戳朔云贪货淘洗铁衣郎庭芜头梢头痒搔跟危涂威刑温纯无可置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