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确乎不拔 ”。
“确固不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确固不拔”形容意志或信念刚强坚决、不可动摇,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面临困难时表现出的坚定性。其近义词为“确乎不拔”,两者含义相近,可互换使用。
该成语出自鲁迅的《热风·随感录四十六》,原文为:“因他们都有确固不拔的自信,所以决不会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鲁迅通过这一表述强调坚定自信的重要性。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例如:
部分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指出,该成语的繁体写法为“確固不拔”,且注音为“ㄑㄩㄝˋ ㄍㄨˋ ㄅㄨˋ ㄅㄚˊ”。需注意与“坚不可摧”“矢志不渝”等类似成语的语义区别,后者更侧重“无法摧毁”或“长期坚持”。
如需更多例句或语境分析,可参考鲁迅原文(《热风·随感录四十六》)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确固不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坚定不移、坚决不变的意志和信念。
拆分部首:确(石)固(囗)不(一)拔(扌)。
拆分笔画:确(8画)固(8画)不(4画)拔(8画)。
来源:《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个成语。当时,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已经取得了胜利。项羽的将领薛公怀疑刘邦的誓言,建议来年再战。项羽却坚定地表示,他坚信并不会再有机会,所以要立即出兵。他说自己的决心“确固不拔”,决定了整个战争的结局。
繁体写法:確固不拔
古时候汉字写法:詼固不拔
例句:他对于学习的目标确固不拔,从不轻言放弃。
组词:确信、固执、不屈不挠
近义词: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反义词:动摇不定、顾虑重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