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文仪器上用以观测的长管。《隋书·天文志上》:“浑天仪者,其制有机有衡。既动静兼状,以效二仪之情,又周旅衡管,用考三光之分。”
“衡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衡管”指古代天文仪器上用于观测的长管,主要用于调整或校准仪器的观测角度,属于天文测量工具的一部分。
该词最早见于《隋书·天文志上》,描述浑天仪结构时提到:“其制有机有衡,既动静兼状,以效二仪之情,又周旅衡管,用考三光之分。”此处“衡管”与机械部件结合,用于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在浑天仪等仪器中,“衡管”可能为带有刻度的长管状结构,通过旋转或移动来对准天体,辅助测算方位、距离等数据,是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核心组件之一。
部分资料(如)提到“衡管”有“称重器具”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或误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文献分析场景。其造句示例(如)多为文学化表达,与原始含义关联较弱。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隋书·天文志》原文或古代天文仪器研究专著。
衡管(héng guǎn)是一个成语,指权衡,衡量。在这个词中,“衡”表示称量,称衡之义,“管”表示操控,掌握之义。
拆分部首:衤(衣),竹;
笔画数:13画。
衡管最初出现在《论衡·风俗》这本书中,书中的《淳熙颂记》提到“朋党之害,莫甚于譬道之成衡管”。其中,“衡管”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将道德规范用来衡量论断事物。
衡管的繁体字为“衡管”。
古时的汉字写法稍有差异,衡管在古代写作“衡觀”。
他以公正的衡管立场评估了这个项目的优缺点。
言辞衡管、衡量、衡者、无所衡管
权衡、权衡轻重、比较、比量、踌躇参衡
不衡、不问是非、任其发展、不计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