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宿草的意思、宿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宿草的解释

[grass of last year] 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礼·檀乡上》

详细解释

(1).隔年的草。《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孔颖达 疏:“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则根陈也,朋友相为哭一期,草根陈乃不哭也。”后多用为悼亡之辞。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唐 戴叔伦 《赠康老人洽》诗:“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 宋 司马光 《送王待制知陕府》诗:“畴昔诚相契,间关分不渝。絶絃悲宿草,抚首念诸孤。”

(2).借指坟墓。 清 周亮工 《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赖公之灵,徼天解网,沉寃获雪。南奔两亲之丧,伏处草土,收召魂魄。始得走一介,以生芻一束,告公于宿草之前。然已去公之没四年于兹矣!”

(3).借指人已死多时。 清 宋荦 《吴汉槎归自塞外作歌以赠》:“归来两公已宿草,惟君怀抱犹豪雄。”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初三月》:“今二君已皆宿草,回溯前尘,恍如春梦。”

(4).存留过夜的草料。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耕牛无宿草,仓鼠有餘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宿草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意象的词汇。《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本义为"隔年之草",典出《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郑玄注称"宿草谓陈根也",此处的宿草特指经冬未凋的草根,象征时间流逝。后引申为"悼亡"的代称,《幼学琼林·朋友宾主》有"宿草之泪"的表述,指代扫墓时见旧草而触发的哀思。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具象征意义,《辞源》收录其转义为"坟墓"的用法,如清代钱谦益《忠毅李公墓志铭》中"宿草芊芊"即描写墓地景象。现代汉语中,"宿草"多见于诗文创作,如钱钟书《围城》用"宿草离披"暗喻人事变迁。

网络扩展解释

“宿草”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隔年的草
    原指墓地上生长了一年的草,象征时间流逝。此义出自《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孔颖达注释称“宿草”为“陈根”,即草经一年后根已陈旧,以此表示哀悼亡友的期限(通常为一年)。

二、引申含义

  1. 悼亡之辞
    后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例如:

    • 晋代陶渊明《悲从弟仲德》用“宿草旅前庭”暗喻亲人离世;
    • 宋代司马光诗句“絶絃悲宿草”亦借其寄托哀思。
  2. 借指坟墓或亡故之人
    清代周亮工《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中以“宿草”代指坟墓,而清代宋荦的诗句“归来两公已宿草”则隐喻友人去世已久。

三、其他解释

  1. 存留过夜的草料
    少数文献(如、5)提到“宿草”可指隔夜的牲畜饲料,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四、特殊语境下的成语含义

  1. 长期依赖某地的人
    现代词典(如)扩展出“比喻长期生活于某地不愿离开的人”,但此义较少见于传统文献。

“宿草”的核心含义与悼亡相关,常见于古典文学;其他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原文或历代诗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谄百户报马兵子避堂比武程罗成夜称心快意春嫩祠尾单季稻斗媚争妍感逝山阳敢作敢当高契跟丁共青团诡人谷物海腴号然护岸林花信年华觳食瓠菹剪精损虑交叉火网叫街洁雅精辟精洽久几橛痿钜眼良懦俪对蛮酋眉子坑鸣謼溟漭朴船缥玉皮筏蒲饮乾咽穷露柔媚山茹顺旨送死随直探幽索隐铁壁铜山翫境无把握飨会詨讹愶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