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冰凘的意思、冰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冰凘的解释

亦作“ 冰澌 ”。1.解冻时流动的冰。 宋 苏辙 《游城西集庆园》诗:“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輭。” 宋 周邦彦 《南乡子》词:“自在开帘风不定,颼颼,池面冰澌趁水流。” 清 曹寅 《后陶留饮香河书屋》诗:“无多柳叶连桥暗,渐减冰凘落照斜。” 清 吴锡麒 《春霁图》曲:“响冰澌急溜放前沽,洒斜阳破6*网拦横浦。”

(2).冰棱。 宋 张元干 《夜游宫》词:“半吐寒梅未坼,双鱼洗,冰澌初结。”《金史·世祖纪》:“时十月已半,大雨累昼夜,冰凘覆地, 乌春 不能进。” 元 王子端 《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词:“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冰凘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冰凘是汉语中对初春时节冰面融化的自然现象的特有表述,其核心含义指“初解冻的薄冰”或“消融过程中的冰凌”。《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解冻时流动的冰”,强调冰层因气温回升而碎裂、漂浮的动态过程。从构词法分析,“冰”指固态水体,“凘”原指水流激荡声,二字结合既描述形态又模拟声响,体现汉语词汇形声兼备的特点。

在古典文学中,冰凘常作为早春的意象出现。例如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中“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虽未直接提及“冰凘”,但其描绘的初春景象与冰凘消融的物候特征相契合,印证了这一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时序象征意义。

气象学视角下,《中国物候观测规范》记载冰凘现象多发生于立春至惊蛰期间,当昼夜温差超过8℃时,冰层表层融水与底层未融冰体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的半透明薄冰。这种自然现象在北方河流解冻期尤为显著,其物理形成过程包含热膨胀、水力压裂等多重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冰凘”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解冻时流动的冰
    指春季冰面融化后随水流动的冰块,常见于诗词中描写初春景象。例如:

    • 宋·苏辙《游城西集庆园》诗:“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輭。”
    • 宋·周邦彦《南乡子》词:“池面冰澌趁水流。”
  2. 冰棱
    指冰凝结成的尖锐形态,多用于形容寒冷环境中的冰晶或冰柱。


二、字形与读音


三、文学中的运用

该词多用于古典诗词,通过“冰凘”意象表现季节更替或清冷意境。例如清代曹寅的诗句“渐减冰凘落照斜”,描绘了冰消融时夕阳斜照的画面。


四、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用法,可参考宋代文学作品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僾尼安抚半制品憋闷鼻气如雷不堪入耳谗陷澶渊之盟齿剑如归敕勒吹腔醇茂弹毫稻谷鼎贵都给事中发轨藩车佛爷桌儿浮白公门中好修行宫娃沟沿鹳骨腮诡诗鼓员洪都红头子护田林久役眷重絶处跼踡军衔屦企类叙冷酷流转税鲁男陆氏橘梦中梦敏锐南牧狃胜千里足三李守信顺向松颷松羔夙兴叹观止套牢天狐骰钱香朗相宣相徉详注咸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