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鱼上竹竿的意思、鮎鱼上竹竿的详细解释
鮎鱼上竹竿的解释
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因以“鮎鱼上竹竿”比喻上升艰难。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梅圣俞 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奉召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勑修《唐书》,语其妻 刁 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 对曰:‘君於仕宦,亦何异鮎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之七:“寸寸鮎鱼上竹竿,生平一第最艰难。”
词语分解
- 鮎鱼的解释 鱼纲,鲇科。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体长,前端平扁,后部侧扁,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
- 竹竿的解释 .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 淇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 ﹞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须臾引一鱸鱼出。” 唐 孟浩然 《岘潭作》诗:“试垂
网络扩展解释
“鮎鱼上竹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上升或晋升的过程极其艰难,如同鲇鱼试图攀爬光滑的竹竿一般困难。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字面比喻:鲇鱼体表黏滑且无鳞,难以附着竹竿,因此“上竹竿”这一行为本身充满挑战。成语借此形容人在仕途、事业或目标实现中遭遇的艰难困境。
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中的一则对话:
梅圣俞(梅尧臣)晚年奉命修撰《唐书》,自嘲如同“猢狲入布袋”(受束缚),其妻刁氏则回应:“君於仕宦,亦何异鮎鱼上竹竿耶!”。
此处以鲇鱼攀竹竿的困难,暗喻梅圣俞仕途坎坷、晋升不易。
延伸解读
- 上升艰难:主流解释强调“难以攀升”,多用于描述个人在职场、学业等领域的努力与阻力。
- 进退矛盾:部分文献(如《尔雅翼》)提到鲇鱼“善登竹”却因习性导致“愈高远而未止”,衍生出“本想前进反而后退”的辩证含义,但此用法较少见。
使用场景
- 客观描述困境:如“他在公司多年,却如鮎鱼上竹竿,始终难获晋升。”
- 自嘲或劝诫:提醒他人目标过高可能徒增压力,需量力而行。
近义与关联表达
- 近义词:逆水行舟、寸步难行
- 反义词: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 关联成语:鲇鱼缘竹竿(强调依赖外力)、鲤鱼跃龙门(对比成功与失败)。
注意事项
- 部分解释(如“超出常规”)存在偏差,需结合权威来源理解。
- 实际使用中,建议优先采用“上升艰难”的核心释义,避免歧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归田录》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鮎鱼上竹竿的意思
《鮎鱼上竹竿》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做事情得心应手,毫不费力。比喻事情顺利、轻松自然。
拆分部首和笔画
《鮎鱼上竹竿》的拆分部首是魚(鱼)和竹。它们的笔画数量分别为11画和6画。
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一书中。它出现在作品中形容贾母的家教之道:“这贾母教导孙子女,使他们饮食起居,宽洪大度,作中体用事,合人情理,疏煦敷裕,如同人家摘鲇魚微红小鸟。”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
繁体
繁体字表示《鮎魚上竹竿》的写法为:鮎魚上竹竿。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整体的意义和写法差别不大。
例句
1. 他在工作上像鮎鱼上竹竿一样,轻松处理各种问题。
2. 她学习起来就像鮎鱼上竹竿,轻松获得了高分。
组词
类似"鮎鱼上竹竿"的成语有:柳暗花明、任重道远、蔚为大观。
近义词
类似"鮎鱼上竹竿"的近义词有:轻车熟路、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反义词
类似"鮎鱼上竹竿"的反义词有:手忙脚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