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钵头的意思、钵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钵头的解释

(1). 唐 代乐舞节目。传自西域。 唐 张祜 《容儿钵头》诗:“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 容儿 弄《鉢头》。”

(2).盛器。《西游记》第五三回:“拿这鉢头儿去,是必多取些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钵头的详细释义

钵头(bō tóu)是汉语中的一个多义词项,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盛物容器(核心义)

指一种口大底小、形似盆而略深的陶制盛器,常用于盛放食物或液体。该释义源于古代饮食器具“钵”的形制特征——“头”在此作名词后缀,无实义。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有明确记载,定义为“盛器之属”。

二、戏曲剧目(历史义)

特指唐代歌舞戏《钵头》(又称《拨头》)。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剧目源自西域,内容表现胡人为父报仇的故事,属早期戏曲形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文献指出,该剧目通过“山有八折,曲有八叠”的表演形式展现情节发展。

三、佛教法器(宗教义)

为“钵盂”的口语化称谓,即僧人化缘所用的食器。梵语“पात्र (pātra)”音译作“钵多罗”,省称为“钵”。其形制需符合戒律规定,《敕修百丈清规》载:“钵盂则量腹而食,故制有大小”。现代佛教仪式中仍保留此称法。

方言延伸

在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区,“钵头”亦指陶制大碗或炖盅,如“茶钵头”(茶盅)。此用法见于《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体现汉语词汇的地域演变。


注:因古籍文献数据库访问限制,部分释义来源未提供在线链接。建议通过《汉语大词典》《中国戏曲志》等工具书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钵头”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唐代乐舞名称

  1. 起源与形式
    钵头是唐代传入中原的一种西域乐舞,又称“拨头”。表演时,舞者身着素衣、披散头发,面部作啼哭状,舞蹈动作配合八段乐曲,带有叙事性或戏剧性色彩。
    例证:唐代诗人张祜在《容儿钵头》中写道:“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反映了这一乐舞在当时的流行。

  2. 文化意义
    该乐舞可能源自西域民间故事,内容或与丧葬、悲情主题相关,展现了唐代中外艺术交融的特点。

二、器物名称

  1. 材质与用途
    钵头指陶制容器,形似盆而略小,可用于盛放物品或研磨药物。佛教中亦指僧人使用的食器(梵语“钵多罗”)。
    例证:《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提到“拿这钵头儿去,是必多取些来”,说明其作为盛器的日常使用。

  2. 字形解析

    • 钵:泛指陶瓷、金属等制成的器皿。
    • 头:原指人首,此处引申为器具的主体部分。

“钵头”一词兼具艺术与实用属性,既代表唐代西域传来的特色乐舞,也是传统生活与宗教中的常见器物。其双重含义反映了古代语言文化中词汇的多维延展性。

别人正在浏览...

鄙臣疕疡秤铊程歇璀璨打假大挠惮劳笪屋短吨读礼敦方发家繁字肺腧芙蓉国觥饭不及壶飧公债券光天鹤池横滋画描黄皮子懽好火挟胡书鉴亮渐摩惊闹靖献紧迫机上肉戡翦苛役梡橛两阶两岐歌蘦星论酬玫柱敏博暮色苍茫内纤乾笔浅话荞面如圭如璋入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纔刚殇宫省的説谎思子台挺尸亡秦三户污脏湘东一目小胥徙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