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恍惚。
怅恍(chàng huǎng)是一个古典文学色彩浓厚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失意或感伤而心神恍惚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与文献角度进行解析:
失意恍惚
形容人因惆怅、失落而精神迷惘,思绪不集中。
例: “内心怅恍,若有所失。”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024页。
伤感迷离
强调因情感波动(如怀旧、遗憾)引发的朦胧心境。
例: “追忆往事,不觉怅恍久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46页。
原义为“失意、懊恼”,《说文解字》释为“望恨也”,即因期盼落空而生愁绪。
通“恍惚”,指神思不定、模糊不清的状态,《庄子》有“恍兮惚兮”之语。
二字结合,凸显情感失落与意识朦胧的双重交织。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12、589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描绘悼念亡人时恍然若见的悲戚心境。
来源:《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五。
鲁迅《野草·希望》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以“怅恍”笔触表达对时光流逝的迷惘。
来源:《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1页。
词汇 | 侧重方向 | 情感强度 |
---|---|---|
怅恍 | 心神恍惚+失意 | 中度 |
惆怅 | 忧郁无奈 | 中度 |
恍惚 | 意识模糊 | 弱 |
怅惘 | 失落+迷茫 | 强 |
“怅恍”是汉语中兼具情感深度与意境美感的词汇,多用于描绘古典诗文中的心理状态,现代语境则常见于文学创作与抒情文本。其权威释义可进一步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49页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第53页。
“怅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怅恍”形容人心情低落、思绪纷乱的状态,包含失望(“怅”)与迷茫(“恍”)的双重情绪,常用于表达对困境或未来的无所适从感。例如面对挫折时感到的迷惘,或对人生方向的困惑。
结构与发音
文学出处与示例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复杂心理状态。例如:“面对职业选择,他陷入怅恍之中。”需注意与单纯“悲伤”或“恍惚”的区别,强调二者交织的深层情绪。
总结
该词兼具古典文学底蕴与现代情感表达功能,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细腻的情感层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喻世明言》等典籍。
榜首兵烬不合时宜部辖才义昌都县尝麦槎头缩颈鳊蹴讨戴鳻诞妄黩烦对抗发軵飞猱风胎焚黄分心贵出诡诙亨人黄眚剨豁嘉露监追骄兵之计焦瘁解帖畟畟禁里近途禁微韭花积逾骏马换倾城开涖刻屈窠役恇扰裂石穿云落星石蟒袍蛮烟偭规错矩七穿八烂黥夫穷大失居驱攘曲儒如水投石捎搭深策视险若夷水鸦儿碎金威罚无一时象传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