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屠城的意思、屠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屠城的解释

[massacre all the residents of a conquered city;massacre the inhabitants of a captured city] 破城时杀尽其民

详细解释

谓破城时杀尽其民。《吴子·图国》:“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宋 陆游 《南唐书·胡则传》:“ 翰 因发怒屠城,死者数万人。” 清 唐甄 《潜书·止杀》:“覆军屠城,以取封侯,是食人之肉以为侯禄也,其忍之乎!”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 江阴 、 松江 ,到处屠城剖赤,然而还是没有把老百姓杀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屠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战争中攻破敌方城池后,对城内军民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杀戮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和现代延伸三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定义:

屠城(tú chéng):

指攻占城池后屠杀全城军民的行为。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释义强调其作为军事暴行的属性,特指对“全城”人口的系统性毁灭。


二、历史背景与典型特征

屠城在古代战争中常见于以下情境:

  1. 震慑威慑:

    征服者通过极端暴力瓦解敌方抵抗意志,如项羽攻破咸阳后“屠烧咸阳宫室”(《史记·项羽本纪》)。

  2. 报复性惩罚:

    对长期抵抗的城池实施集体惩罚,如清军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3. 军事失控:

    部分军队在破城后因纪律涣散演变为劫掠屠杀,如唐代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占睢阳后的暴行。

典型特征包括: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屠城”衍生出两类用法:

  1. 历史批判:

    用于描述战争罪行,如历史学界对蒙古西征、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该词成为暴行的象征性表述(参考: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2. 隐喻化表达:

    在网络语言中偶见夸张比喻(如“考试屠城”),但需注意此类用法易淡化原词的历史沉重性。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M]. 中华书局,1982.
  3. 班固. 《汉书·高帝纪》[M]. 中华书局,1962.
  4. 张廷玉. 《明史·庄烈帝纪》[M]. 中华书局,1974.
  5.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浩劫》[M]. 中信出版社,2015.

网络扩展解释

“屠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

一、基本定义

指攻破城池后大规模屠杀城中居民的行为。这一概念源于古代战争,常见于史书记载,如《吴子·图国》提到“外入可以屠城矣”,《荀子·议兵》也记载“不屠城”的军事原则。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残酷性:并非单纯“杀光所有人”,而是伴随掠夺财物、虐待平民等系统性暴力,如明末屠城记录显示“剖赤”等极端手段。
  2. 矛盾性:古代人口是重要资源,屠城多为震慑敌人或补给军队的极端手段,而非统治者首选。

三、发生原因

四、语境差异

五、近义词与延伸

近义词包括“血洗”“灭城”,反义词为“保境安民”。现代多用于比喻极端破坏行为,如“文化屠城”。

建议关注权威历史文献(如)或词典释义以获取更严谨的学术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耶娘百千白相摈却参较陈墨香出车殄寇呆打颏贷款大院顶棒顶名端饬二极蜂旗風宇佛口蛇心公功钩勒广播关粮蛊雕罕发皇圣胡塞骄美甲仗库胫胫矜侉鹫峰九间朝殿恇怯不前老大帝国老东西老闺女漓湘笼箨忙怯怯马瘦毛长鸣螀泞淖飘洒千载一时清呗轻舫惸嫠热赶郎试补侍视霜糖淑媚松畅松烟抬杠躢鞠颓山慰问团文陆温树陷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