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南北学的意思、南北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南北学的解释

南北朝 时,经学分为南、北两派。除《诗》《礼》外, 南朝 为 魏 晋 之学, 北朝 为 东汉 之学。《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江 左,《周易》则 王辅嗣 ,《尚书》则 孔安国 ,《左传》则 杜元凯 。 河 洛 ,《左传》则 服子慎 ,《尚书》《周易》则 郑康成 。《诗》则并主於 毛公 ,《礼》则同遵於 郑氏 。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后即把 南北朝 的南学与北学两派合称为南北学。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案史於 隋 一代经学盛衰及南北学统一,説皆明晰。” 范文澜 《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第一部分八:“ 南北朝 时代, 北朝 儒生保守汉儒烦琐经学, 南朝 儒生采取 老 庄 创造新经学。所谓南学简约,得其英华( 要义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烦琐)。就是南北学的区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南北学"是汉唐时期经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分野,特指南朝与北朝在经学阐释体系上的差异。这一概念源自《北史·儒林传序》所载:"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概括了南北朝时期经学研究的区域特征。

从学术传统来看,北学系统承袭汉代经学传统,以郑玄注疏为主要依据,注重章句训诂的严谨性。《中国经学史》指出,北学代表如徐遵明等人严守师法,重视《三礼》研究,保持着汉代经学的朴学传统。而南学则受到玄学思潮影响,以王肃注经为宗,注重义理阐发,如皇侃《论语义疏》就体现出融合佛道思想的解经特色。

在经典传承方面,《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学差异具体表现在《周易》《尚书》等典籍的注疏选择上。北学多宗郑玄《易》注,南学则推崇王弼《周易注》;《尚书》传承北学主郑玄注,南学则用伪《孔传》。这种差异直到隋唐经学统一后才逐渐消弭。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南北学的分野在《礼记》《左传》等经典的阐释体系上表现尤为明显。陆德明《经典释文》中保留了大量南北经师的训诂差异,如对"禘祫"礼制的解释就存在南北经师的不同训解。

现代学者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强调,南北学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经学领域,更折射出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地域特征。这种学术分野为唐代经学统一提供了历史基础,孔颖达《五经正义》的编纂正是对南北学说的系统整合。

网络扩展解释

“南北学”是南北朝时期经学形成的两个不同学派,分别称为“南学”和“北学”,合称“南北学”。这一概念体现了当时南北地域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差异与交融:

  1. 基本定义
    南北学主要指南北朝时期经学研究的南北分野。南学以江左(南朝)为中心,继承魏晋学风;北学以河洛(北朝)为代表,承袭东汉经学传统。

  2. 南学与北学的差异

    • 南学特点:注重义理,风格简约,受玄学影响较大。例如《周易》推崇王弼注,《左传》采用杜预注,强调“得其英华”。
    • 北学特点:侧重考据训诂,学风严谨深芜,墨守郑玄等汉代经学注解。如《周易》《尚书》沿用郑玄注,《左传》采用服虔注,讲究“穷其枝叶”。
  3. 融合与发展
    南北朝后期,南北学者开始交流,南学逐渐北传,尤其在隋唐统一后,南北学走向融合,为唐代经学注疏的集大成奠定了基础。

南北学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更反映了经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南学重创新与玄理,北学尚传统与考据,二者的互动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

把拏避光豳风禀度不情之请逋逃残书毳帐打浴刚果高迥谷草规求国乱喝墨水洪衇后坤活眼现报匠气奸幸京都金微进鸩籍湜旧制涓日絶奇科分賫助两牍流传缦缦茅台酒马蹄没脚螃蟹甿税渺弥命定谋臣猛将喷气青晖亲吏秦弦鹊浦驱迈取効乳光润改射利噬指狮子头霜闺书筒探拾谈言弚佗秃歪剌望云亭畏怯小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