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舜 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庄子·徐无鬼》:“ 舜 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 邓 之虚,而有十万家。” 成玄英 疏:“ 舜 避 丹朱 ,又不愿众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从者十万,所居之处,自成都邑。” 晋 稽康 《难养生论》:“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亦作“ 三徙成国 ”。《吕氏春秋·贵因》:“ 舜 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三徙成都”是一个源自《庄子·徐无鬼》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圣德之人因受百姓拥戴,迁移之处自发形成聚居地。以下是详细解析:
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据传舜未继位前因德行出众,三次搬迁时追随者从一邑(小城)逐渐增至一都(大城),最终规模如国,百姓慕德而从,尧因此禅让帝位。
此成语浓缩了古代德治思想,通过舜的传说传递“以德聚人”的价值观,具有鲜明文化特色。
《三徙成都》是指刘备在战争中多次迁徙至成都,成为刘备定都的故事。这个成语意指一个人经历多次迁徙后最终稳定下来,以此喻人们经过波折后寻找到自己的归宿。
《三徙成都》的拆分部首为“彳”、“⻏”、“⺾”,拆分出5个笔画。
《三徙成都》源自中国历史上的蜀汉时期,当时刘备率领百姓多次迁徙,最终定都在成都,并且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因此,后人将刘备多次迁徙至成都的经历定名为《三徙成都》。
《三徙成都》的繁体字为「三徙成都」。
在古时候,成语《三徙成都》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保持一致。
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如今在这个新公司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可以说他终于实现了《三徙成都》。
三徙博采、三徙凤驾、成都千秋
经历多次迁徙的意思还可以用“多难成都”来形容。
反义词可以使用“一徙成都”来表示一次迁徙后固定下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