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底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服器一·屐屧鼻绳》:“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 郭沫若 《残春》:“木履的交响曲!这要算是 日本 停车场下车时特有的现象了。”
木履是一种木底鞋,其解释可综合历史、文化及文献记载分为以下几点:
基本定义
木履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制成的鞋子,通常为平底或带齿结构。古代文献如《三国演义》提到“左慈足穿木履”,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说明其传统形态包含无齿和有齿两种类型。
历史起源与传播
木履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后逐渐传入日本并成为其传统服饰之一,但在中国本土逐渐消失。唐代冯涓诗句“木履浮为天际船”及宋代释法薰的描述“脚踏木履”,均印证其在中国古代的使用。
结构与用途
文化意义
木履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具有符号性。郭沫若《残春》中描述其为“日本停车场下车时特有的现象”,反映其在日本文化中的代表性;而中国古籍中的记载则体现其早期本土渊源。
注意:关于木履在近代中国的使用,部分描述(如澡堂师傅专利、六七十年代流行)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考证。
木履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木"和"履"两个字组成。
"木" 是木头、植物的意思,拆分部首为木字旁,总计4画。
"履" 是指踩踏,穿着鞋子行走的意思,拆分部首为尸字旁和彳字旁,总计14画。
《木履》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古籍中,如《诗经·小雅·车辖》一章中就有"朱英旟,建章履"的描述。
在繁体字中,“履”字保持不变,只有部首“木”被写成“樹”。
在古代写法中,根据时代的改变,字形也有所变化。如《康熙字典》中早期版本的写法为:㞐毛履,其中的 "履"字的形状略有不同。
1. 他一脚踩在木履上,走向田地。
2. 这双木履非常舒适,让我感觉像赤脚在花丛中行走。
3. 她一边穿着木履,一边走在石板路上,发出咚咚的声音。
组词:木履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木履道、木履桌、木履沙等。
近义词:木履的近义词包括木底履,木造鞋。
反义词:木履的反义词可以是裸足、光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