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蟥的意思、马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蟥的解释

亦作“马黄”。亦作“ 马蝗 ”。即水蛭。《政和证类本草·虫下·水蛭》:“﹝水蛭﹞腹黄者谓之马黄。”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十出:“马蝗丁住鷺丝脚。” 元 郑元祐 《遂昌山樵杂录》:“驛吏乃言,此马黄精也,遇之者輒为其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西湖志》载医者为 吴太师 治马蝗,《杂记》载 刘大用 为 卫承务 子治水蛭法者与此相同,不可不知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水蛭》:“﹝水蛭﹞大者名马蜞、马蛭、马蟥。”参见“ 水蛭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蟨(学名:Hirudinea,俗称“蚂蟥”)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马蟨指环节动物门蛭纲的一类水生或半水生动物,体长而扁,前后端有吸盘,部分种类以吸食脊椎动物血液为生。《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似蚯蚓,生活于水田、河湖中,能吸附人畜皮肤吸血的小动物”。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特征

    体长1–30厘米不等,背部多呈黄绿或黑褐色,体节固定(通常为34节),体表具环纹。前后吸盘用于吸附宿主与移动,《现代汉语词典》强调其“体柔软,伸缩性强”的特性。

  2. 生态习性

    多数栖息于淡水环境(如稻田、池塘),少数陆生或海生。吸血种类分泌抗凝血酶(水蛭素),可致宿主伤口持续出血。《中国动物志》载其“常潜伏水草间,遇宿主即附着吸血”。


三、医学与文化意义

  1. 传统药用

    干燥虫体入中药,称“水蛭”,性咸苦,归肝经,具破血逐瘀功效。《中华本草》记载其用于治疗癥瘕、闭经及跌打损伤。

  2. 民间认知

    因吸血习性被视为有害生物,农谚有“水田蚂蟥叮人脚”之说(《农政全书》引述)。


四、相关物种辨析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2012.
  2.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2016.
  3.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M]. 科学出版社, 199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5.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农政全书校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文献均为权威出版物,网络来源未标注因无法验证链接长期有效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马蟥”的词义解释如下:

  1. 基本词义 “马蟥”是水蛭的别称,在不同文献中亦写作“马黄”“马蝗”,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水生生物。其体型扁平,常见于淡水环境,以吸食血液或体液为生。

  2. 药用价值 传统中医认为马蟥(干燥体)性味咸、苦、平,主治产后血晕、跌打损伤、内伤瘀血及毒肿等症。现代医学中,其唾液成分水蛭素被用于抗凝血治疗。

  3. 文学与方言中的使用 宋元文献如《张协状元》提及“马蝗丁住鹭丝脚”,指其吸附特性;方言中“马黄精”等称呼反映古人对它的认知。

  4. 注意事项 需注意,的权威性标注为“极低”,建议进一步查阅《中国药典》或权威生物学资料核实具体药效及分类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帢襃襮保勘别宇笔供财迷财聘长斋程气冲打冲穆槌仁提义吹哨打劫丁时发颖風宿水餐刚吐告禀横驰恒科核查华说见敝机搆金錞警俊匡护累见不鲜乐笑翁鬑鬑陵场灵字龙蹲落梅率略緑毛幺凤马角乌头闹翻天筢子骈峙瓶储平两千金一笑潜灵青云友荣命三恨蚀亏世味蒐简损友谈情说爱叹涕饕恶天竈微讽痫眩小夥系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