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目瞪口呆 ”。 ********* 《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时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目瞪口僵”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形容因极度吃惊、恐惧或意外而发愣,表情僵硬、无法反应的状态,与“目瞪口呆”同义。例如,郁达夫在小说《迟桂花》中描写人物听到震惊消息时“目瞪口僵,滚下眼泪”,生动体现了这一神态。
该成语出自郁达夫1932年的小说《迟桂花》,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文学作品中。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接龙或组词,可参考相关词典工具。
提示:实际使用时,可根据语境选择“目瞪口呆”或“目瞪口僵”,后者更突出“僵”的肢体反应,适合强调极度震惊的场景。
《目瞪口僵》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形容人因为受到巨大的惊讶或震惊而目瞪口呆、僵硬无语的样子。
《目瞪口僵》的部首拆分为「目」和「口」,其中「目」是指眼睛,「口」是指嘴巴。它的总体笔画数为16笔。
《目瞪口僵》一词源自于明代小说《水浒传》。故事中,有一个人受到巨大的惊讶后,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人们在遭遇令人震惊的事情时的表情。
繁体字为「目瞪口絅」。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瞪」字的「目」部写作「罒」,「片」,「殳」,「目」。而「僵」字的「亻」部写作「⺅」。
他听到了那个惊人的消息,顿时呆若木鸡,目瞪口僵。
1. 目瞪口呆:形容人因为惊讶而呆住了,不知如何反应。
2. 呆若木鸡:形容人因为惊讶或恐惧而呆立不动的样子。
3. 惊讶:表示出乎意料、令人吃惊。
1. 目瞪口呆、目瞪口张
2. 吃惊、惊诧
镇定、泰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