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省的意思、两省的详细解释
两省的解释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 唐 代最高国务机构。《新唐书·权德舆传》:“始, 德舆 知制誥,而 徐岱 给事中, 高郢 为舍人。居数岁, 岱 卒, 郢 知礼部, 德舆 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 唐 王建 《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 竇儼 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 胡三省 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词语分解
- 两的解释 两 (兩) ǎ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
- 省的解释 省 ě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省会。 节约,不费:省钱。省事。省吃俭用。 简易,减免:省略。省称。省写。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省(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
网络扩展解释
“两省”是唐代中央官制中的核心机构,具体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属于“三省六部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职能
- 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是皇帝决策的文书机构。
-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对中书省拟定的诏令进行复核,有权驳回或提出修改意见。
- 两省共同构成唐代最高国务机构,直接参与国家核心政务的决策与执行。
2.历史背景
- 唐代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门下两省合称“两省”,而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具体政务。
- 文献记载如《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提到两省在唐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例如权德舆、王建等官员的任职记录。
3.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 “二省”:部分文献(如《南齐书》《北齐书》)中,“二省”指中书省与尚书省,与唐代的“两省”不同。需注意朝代差异导致的名称变化。
-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分工明确,两省属于其中的决策与审核环节。
4.实际运作
- 唐代官员若同时在中书、门下两省任职,需频繁参与朝政,如“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新唐书》),反映其工作强度与重要性。
“两省”特指唐代的中书省与门下省,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决策与审核的核心机构。需注意与“二省”(中书、尚书省)及不同朝代官制名称的差异。若需进一步了解三省六部制的整体结构,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两省》一词的意思是涉及两个省份的事物或关系。其拆分部首为“匕”和“页”,总共有12画。字源来自于古代汉字“兩”和“省”的合并,其中“兩”表示“两个”,“省”表示“省份”。《两省》一词通常用于描述跨省的事物,比如两个省份的交流、合作或者边界的地理关系等。
在繁体字中,可以将《两省》写为《兩省》。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写法,多用于中文传统文化的书写和艺术创作中。
古代汉字中,《两省》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先秦时期,常用的写法为“兩省”,其中的“兩”字表示“两个”,而“省”字则表示“省份”,与现代汉字的含义相似。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定的变异和演变,但基本上保持了对《两省》含义的表达。
以下是关于《两省》这个词的几个例句:
1. 这个项目涉及两省的合作,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2. 两省之间的边界是一条河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3. 两省代表团将于下周开展联合考察,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几个与《两省》相关的组词有:
1. 两国: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或事物。
2. 跨省:表示跨越省份或跨界的行为或事物。
3. 两岸:表示两个岸边的关系或对岸的地区。
与《两省》相关的近义词包括“两地”、“两区”或者具体的省名,比如“广东广西”。
反义词可能是“单省”,表示涉及单个省份的事物或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