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意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解释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 mind] 比喻人多智广。“赛过”亦说成“顶个”或“合成一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汉语谚语,其核心含义是强调集体智慧的力量胜过个人的才智。以下从多角度进行解析:

  1. 释义与字面分析

    “臭皮匠”原指古代社会中地位低微的手工艺者,这里代指普通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军师,象征智慧超群的人物。谚语通过对比,表明即使普通人的智慧有限,但多人协作也能产生超越杰出个体的效果。

  2. 语言结构与修辞手法

    该谚语采用“数字+比喻”的句式(三为虚指,表多数),并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类似的谚语结构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均通过具象化比喻传递抽象哲理。

  3. 文化溯源与历史背景

    据《中国俗语大辞典》记载,此谚语源于民间对《三国演义》故事的改编。虽正史中诸葛亮并无与“皮匠”相关的典故,但民众通过通俗化演绎,将集体协作精神融入历史人物符号中,形成文化记忆。

  4. 现代应用价值

    管理学研究表明,团队合作能弥补个体认知盲区,这与谚语传递的“群体决策优势”理论相契合。例如《组织行为学》指出,多样化群体在复杂问题解决中表现优于专家个体。

  5. 同义谚语对比

    与“集思广益”“人多智广”等成语相比,该谚语更具民间生活气息。其独特性在于用反差性角色(皮匠/军师)构建戏剧冲突,使道理更易被大众接受。

网络扩展解释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一句广泛流传的民间俗语,比喻通过团队合作,普通人的集体智慧可以超越杰出个体的才能。以下从典故起源、寓意解析和数学验证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典故起源与演变

  1. 《三国演义》中的“裨将”故事
    该俗语最早出自《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典故。诸葛亮命令三名裨将(副将)布置草船伪装,三人提出改进方案:在船头竖立稻草人并套皮衣皮帽,成功迷惑曹军。由于“裨将”与“皮匠”谐音,后世逐渐传为“三个臭皮匠”。

  2. 铜葫芦铸造传说
    另一版本提到,诸葛亮曾为东吴设计需铸造巨型铜葫芦的难题,三名皮匠通过裁剪牛皮制作模型,最终完成铸造任务。此故事进一步强化了“普通人协作克服困难”的寓意。

二、核心寓意解析

  1. 强调集体智慧与协作
    即使个体能力有限,通过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团队解决问题的概率会显著提升。例如三人独立解决难题的概率分别为0.3、0.4、0.5时,团队成功概率可达0.79,接近能人(0.8)的水平。

  2. 方法论启示

    • 互补性:不同视角的碰撞能发现潜在问题(如草船伪装方案的改进)。
    • 规模化效应:增加成员或提升个体能力可增强团队实力(如替换更强成员使成功概率升至0.82)。

三、数学模型的验证

假设甲、乙、丙独立解决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3、0.4、0.5,则团队成功概率为:
$$
P_{text{团队}} = 1 - (1-0.3)(1-0.4)(1-0.5) = 0.79
$$
接近能人丁(0.8)的水平。若增加一名成员(概率0.3),则团队概率升至0.853。

四、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这句俗语不仅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群体智慧的重视,也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跨职能协作”理念不谋而合。它提醒人们:在复杂问题面前,开放合作往往比依赖单一精英更有效。

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数学模型,均印证了“协作增效”的普适性。但需注意,团队效能提升的前提是成员具备基本专业素养,并能有效整合意见(参考、5)。

别人正在浏览...

长尾先生楚莲摧拨倒持太阿打下等科惇固夺得度身伐谋风穴羔儿归说和婚衡岳洪大火剂火树银花狡焉思逞浸灰九拒角力亮德量入为出理法貍力邻长磷光[现象]临界面糊团弭除默台目録拿给逆运算排撆癖洁牵牛蹊钱粟耆定寝衾侵伤曲爱屈沈扫拭折除蛇魔松梯岁夕溯源铁船头项晚发万宇委惰物望下哺小命小钱小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