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史·解缙传》:“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 縉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縉 即日上封事万言。”后用以称近臣上给皇帝的政见书为“庖西书”。 清 吴伟业 《殿上行》:“先生侍从垂金鱼,退直且上庖西书。”
“庖西书”是一个历史典故性词汇,其含义与明代官员解缙向皇帝进言的事件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与出处
“庖西书”指近臣向皇帝呈递的政见书,源自《明史·解缙传》的记载:明成祖朱棣曾在大庖西室(宫廷内处理祭祀事务的场所)召见解缙,并嘱咐他“知无不言”,解缙遂当日撰写万言书进谏。这一事件成为典故,后世用“庖西书”代指臣子对君主的直言献策()。
历史背景与用法
延伸意义
该词不仅指具体的奏疏形式,更强调臣子直言敢谏的忠诚态度,常用于形容官员或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注与谏言行为。
“庖西书”是源于明代的历史典故,象征君臣间信任与直言进谏的关系,后成为政见书的代称。需注意,其使用场景多限于历史或文学领域,现代语境中较少出现。
《庖西书》是一本古代的文献,是秦朝的宰相庖丁所著,记载了他对烹饪技艺、食材选用、烹调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庖西书》的“庖”字的部首是“广”,总共6画;“西”字的部首是“西”,总共6画。
《庖西书》是由秦朝的宰相庖丁所著,来源于他对烹饪技艺和食材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庖西书》的繁体字为《庖西書》。
根据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可以将《庖西书》的“庖”字写作“廍”,“西”字写作“襲”。但在现代汉字简化之后,这些写法已不再使用。
《庖西书》中有许多关于烹饪的经验和技巧,例如:“火候掌握得当,才能烹制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庖丁、烹饪、食材、烹调、技艺、经验等。
《庖西书》的近义词有《烹饪秘籍》、《烹调宝典》等。
《庖西书》的反义词可以是没有相关记载的烹饪文献,或者没有系统的烹饪经验和理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