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化石的意思、木化石的详细解释
木化石的解释
树木的化石。仍保持原木材的纹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石英相同。可供观赏。也叫木变石。
词语分解
- 木的解释 木 ù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质朴:木讷(朴实迟钝)。 呆笨:木鸡。
- 化石的解释 地壳中包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标准化石详细解释.比喻妇女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典出《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武昌山 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专业解析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或树化石,是一种特殊的化石类型,指古代树木的有机物质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SiO₂)等矿物质置换、填充后形成的石化产物。其本质是保留了树木原始形态(如树干、树枝、年轮、树皮纹理甚至虫洞)的矿物集合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
木化石
名词。古代树木埋藏在地下,木质部分被矿物质替换而变成的化石。通常保留树木的形态和结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二、科学定义与形成机制
木化石属于交代化石,其形成需经历以下过程:
- 埋藏:树木因洪水、火山灰或沉积物迅速掩埋,隔绝氧气避免腐烂。
- 渗透与置换:富含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渗入木质细胞,硅质逐渐取代有机纤维。
- 结晶固化:经过数百万年地质作用,硅质结晶为石英或蛋白石,形成坚硬石体。
成分公式:主要化学成分为 $ce{SiO2}$,可能含铁、锰等致色元素。
三、分类与特征
依据矿物成分可分为:
- 硅化木:最常见,二氧化硅置换形成,硬度高(莫氏硬度7)。
- 钙化木:碳酸钙置换,质地较疏松。
- 矿化木:含铁、铜等金属矿物,呈现红、蓝等特殊色泽。
鉴别特征:保留树木年轮、节疤等结构,密度达2.65 g/cm³,遇盐酸不反应(区别于钙化木)。
四、地质与考古价值
- 古环境指示:年轮宽度反映古气候干湿变化,虫洞记录古代昆虫活动。
- 地层定年:常见于二叠纪至侏罗纪地层(约2.9亿至1.5亿年前),辅助地质年代判定。
例:新疆准噶尔盆地硅化木群揭示中生代干旱气候。
参考文献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化石与地层学导论》.
- 中国地质博物馆. 矿物标本数据库. museum.geoscience.cn
- 《地质学报》. 硅化木的古环境重建研究. 2023年第4期.
网络扩展解释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树化玉或化石树,是远古树木经地质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定义与形成过程
木化石是上亿年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藏于地下后,木质部分在封闭环境中与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SiO₂)等矿物质发生化学交换,逐渐替换原有有机成分而形成的化石。这一过程需经历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地质变迁,时间跨度通常超过1.5亿年,最早可追溯至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2.物理与化学特性
- 成分:主要化学式为SiO₂·nH₂O,属隐晶族矿物,硬度为5.5-6.5,比重2.65-2.66,折射率1.54—1.55。
- 外观:保留原始树木的纹理和结构,颜色多样,包括土黄、红褐、灰黑等;抛光后具玻璃光泽,部分呈现玉石质感(即树化玉)。
3.种类与地质分布
- 矿物类型:分为石英硅化木、玉髓硅化木和蛋白石硅化木。
- 特殊类别:包括玛瑙状硅化木、藻附着硅化木等,新疆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且品种丰富的地区。
4.价值与意义
- 科研价值:为研究古气候、地质变迁及植物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 观赏收藏:因稀有性和独特纹理,被视为自然艺术品,尤以树化石(硅化木中的极品)最为珍贵。
5.形成条件
需满足快速埋藏、缺氧环境及富含二氧化硅等矿物质的地下水渗透,火山活动常为此类条件的重要诱因。
木化石是地质历史与生物演化的独特见证,兼具科学研究和艺术收藏的双重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阿梨诃咃傲雅暴掠北海尊备详碧流簸箕虫博易噌叹刬刻成轴楚台瘅疽登东翟车讹脱俸饷负韊负芒披苇海米涵亮画舡黄皮刮瘦虎豹骑惠化诙笑忽芒豭狗奖杯节动基肥骥服盐车均产腊糟类禋论箸緑发末尼教抹撒牧刍拈毫弄管尼居暖阳阳偏向枰棊被绣昼行起笔青年人啓用禅位蛇口结守岁四穷帑舍停住体元表正童鸡万恨千愁顽廉懦立先来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