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留着无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可惜。《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备 因险拒守”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 杨脩 便自严装,人惊问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 汉中 ,知王欲还也。’” 鲁迅 《准风月谈·后记》:“因为这是一篇我们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弃之可惜,谨录全文。”
"弃之可惜"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四字格成语,其核心语义源于对事物价值的矛盾判断。该成语读作qì zhī kě xī,在语法结构上属于"动词+宾语+补语"的紧缩复句形式,字面可解作"丢弃它又觉可惜",常与"食之无味"连用构成完整语段,形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经典表述。
该典故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与杨修关于"鸡肋"的对话:"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此处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展现决策者面对战略要地汉中时取舍两难的困境。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此典时已凝练为"食之无所得,弃之如可惜"的表述,标志着成语的定型过程。
在语义演变中,该成语逐渐脱离军事语境,泛化为描述事物处于"价值临界状态"的通用表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指"事物虽无大用,但舍弃又觉可惜"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价值判断具有双重性:既承认客体实用价值的缺失,又强调主体情感价值的存在,构成价值认知的特殊悖论。
典型用例可见于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此处精准刻画了出版人对刊物的复杂态度。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形容老旧物品、鸡肋职位或低效制度等既无显著价值又不忍舍弃的事物。
参考文献:
“弃之可惜”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某事物保留下来没有太大用处,但直接丢弃又觉得可惜,常用于形容难以取舍的处境。引申义也指某种利益或价值较小,争取意义不大,但放弃又心有不甘。
源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因战局僵持,曹操以“鸡肋”为夜间口令。主簿杨修解读:“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或作‘弃之可惜’),以此比喻汉中,大王(曹操)必欲退兵。”后曹操果然撤军。
- 这段感情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旧手机功能落后,但直接丢弃又觉得浪费,真是弃之可惜。
该成语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低价值事物时的矛盾心理,常用于生活、情感或决策场景。其核心在于权衡利弊,若长期纠结于“弃之可惜”的状态,可能错失更优选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三国志》相关记载或成语词典来源。
安彊白獭髓邦杰表相逼射簸汰长裾臣伏驰薄瞅睬串合搭鈎凋殒底居地垄芳醑翻叛梵天風麗高帽呷蛇龟官健撼雷鹤爪胡才回头见浑庾谫智津遣九尾禽巨患闿悦考迹肯构肯堂狂驰子昆明劫灰昆山曲两心相悦撩牙眊悼拏空女娲补天盘根问底缥李匹夫之勇勤诚情犯日事钱沙滤器沈光香折苕事危累卵肆伐塑炼天朝驼队王略物以稀为贵协台写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