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 the style of annals;in chronological order] 一种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中国 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竹书纪年》、《春秋》为 中国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汉 司马迁 改编年为纪传, 汉 荀悦 又改纪传为编年,自是纪传与编年并行。至 宋 司马光 撰《资治通鉴》,上起 周威王 二十二年,下迄 五代 末,前后1362年,以通史编年,成为编年体史书的巨著。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但记事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联贯,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也不易详其源委。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重要编纂体裁,指以时间为中心线索,按照年月日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记述方式。这种体裁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将人物、事件、制度等历史要素统摄于明确的时间框架之下,形成纵向连贯的历史记录。以下是详细解释:
时序为纲
以帝王年号、干支纪年或具体日期为基本单位,严格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史实。事件的发生、发展均置于线性时间轴上呈现,体现“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的编排逻辑。
事件为本
历史事件是记述主体,人物活动依附于事件之中。例如战争、灾害、政令颁布等均标注具体时间节点,突出历史的动态进程而非静态人物传记。
客观简练
语言风格力求简洁,注重实录,较少直接评论。如《春秋》以“微言大义”著称,仅用寥寥数语记载事件,褒贬隐含于字里行间。
《春秋》
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修订。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史事,开创“春秋笔法”传统。
来源: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修订本),2018年
《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涵盖战国至五代(前403年–959年)共1362年历史,以“鉴前世之兴衰”为编纂目的,影响深远。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资治通鉴纲目》,2010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编年体为“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强调其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并列为中国三大史书体例。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无有效网络来源)
《中国历史大辞典》
指出编年体“肇始于《春秋》,成熟于《左传》”,其优势在于“明时序、彰因果”,但存在“事件割裂”“人物隐没”的局限性。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2000年(无有效网络来源)
体裁 | 核心结构 | 代表作品 | 特点 |
---|---|---|---|
编年体 | 时间线索纵向贯穿 | 《春秋》《资治通鉴》 | 重时序、事件片段化 |
纪传体 | 人物传记横向并列 | 《史记》《汉书》 | 重个体、事件依附于人物 |
纪事本末体 | 事件单元独立成篇 | 《通鉴纪事本末》 | 重事件完整性、因果明晰 |
编年体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叙事范式,更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历史书写。其“以时统事”的框架为后世提供连续的历史坐标,成为研究社会变迁、制度沿革的基础依据。现代年鉴、大事记等文献仍延续其编年逻辑。
注:部分文献来源因版权限制无公开电子版链接,引用时请以纸质出版物为准。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历史事件。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通过“以事系日、以日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记录历史,形成“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的叙事结构。这种体裁能清晰反映同一时期不同事件间的关联,但不易集中描述单一事件的完整过程。
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之一,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隋书·经籍志》称其为“古史”。汉代以后,虽纪传体成为正史主流,但编年体仍与纪传体互补发展,如荀悦《汉纪》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编年体史书(如《后汉纪》《国榷》等),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
按兵束甲笆芒柸珓秉笔太监鱍剌侪徒舂筑褚五辞语单骑导翊定武石刻豆萁才独体耳雨反告干当甘澍还到海涂养殖黑妆欢声笑语讲坛诘日金光草矜然锦西金仙集思广议九傧记奏俊桀傀儡场昆岭灵輀瞢闇氓籍拏云握雾捏怪爬栉偏敬偏卒切屑气瓶毬子曲恩三乾商讨山峙渊渟折槛深溪手段颓惫椀茗五城兵马舞谱祥琴湘云鹤氅嫌唬虾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