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坟垒的意思、坟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坟垒的解释

坟墓。 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抚视遗孤,瞻望坟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赵城虎》:“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坟垒(fén lě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坟墓上堆筑的封土或土丘,是传统丧葬文化中标志墓穴的地面构筑物。以下从词典释义、语素解析、文化内涵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语素解析

  1. 字义分解

    • 坟(fén):

      本义指“土堆”,后特指埋葬死者后堆土成丘的墓穴。《说文解字》释为“墓也”,段玉裁注:“墓为平处,坟为高处”,强调其隆起形态。

    • 垒(lěi):

      原指用土块、砖石堆砌的防御工事(如壁垒),引申为“堆积、筑造”。《汉语大词典》注:“垒,积也,筑也”,此处指人工堆筑的土丘结构。

    • 合成词义:

      二字组合后,专指为掩埋棺椁而人工堆筑的封土堆,即坟墓的显性标识。《辞源》明确释义为“坟墓的土堆”。

  2. 与近义词辨析

    • 坟 vs. 墓:

      “墓”泛指埋尸之所(地面可平可隆),而“坟”必含封土隆起,故“坟垒”更强调土丘的物理形态。

    • 坟垒 vs. 冢:

      “冢”特指高大坟丘(如帝王陵寝),而“坟垒”可泛指普通坟墓封土,涵盖范围更广。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 起源与礼制

    坟垒之俗可溯至周代。《礼记·檀弓》载:“古也墓而不坟”,孔子因“识之”需求始筑土为坟,成为后世定制。其形制(如高度、规模)曾受等级制度约束,如《周礼》规定“以爵等为丘封之度”。

  2. 文化象征

    • 孝道载体:

      筑坟垒是“慎终追远”的实践,《孝经》强调“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封土为孝行外化体现。

    • 灵魂居所信仰:

      传统观念中,坟垒被视为逝者“阴宅”,其稳固关乎家族福祉,故有培土修缮、清明祭扫等习俗。


三、文学意象与民俗应用

  1. 诗词意象

    坟垒在文学中常渲染悲凉氛围。如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以荒冢暗喻战乱之殇。

  2. 民俗禁忌

    民间视坟垒为“阴气所聚”,衍生诸多禁忌,如《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忌践踏他人坟垒,谓损阴德;忌坟垒生荆棘,主家运不昌”。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
  4.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
  5. 邢昺《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网络扩展解释

“坟垒”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拼音:fén lěi
释义:指坟墓,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二、词义解析

  1. 构词:

    • “坟”指土堆或墓冢,“垒”原指用砖石等砌筑的防御工事,此处引申为人工堆砌的墓冢结构。
    • 组合后特指人工修筑的坟墓,强调墓冢的实体形态。
  2. 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中常指代普通坟墓,如唐代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中“瞻望坟垒”。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赵城虎》描述“坟垒方成”的场景,体现其文学化表达。

三、古今差异

四、相关文献

可通过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查阅更多例句及注音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拜庆白雀备尝布挥蝉吟朝朝暮暮超升杵瓜槌牛酾酒打烂帐递舟杜崔鄂君被房差篙艣共度絓衔海底眼寒心消志阖家华贵狐尿刺疮交开进退两端绢地绝灭快件鳞鼠礼辟刘阿斗论除米醋旁狎扑曲清河趋使仍是韧力容范乳哺入物散人上邸上去省议社团市哄师谟兽类收梢水体司聪颓泣挽推丸转文家无名之师五种翔驎遐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