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闕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犹宜反咎其不请白6*虎幡、银字棨,致门不时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幡棨汉语 快速查询。
“幡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符信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幡棨”指古代用作符信的两种物品组合,即“幡”(旗帜)和“棨”(通行凭证)。两者结合使用时,代表官方授权或身份验证。
构成与功能
历史背景与用途
据《宋书·王昙首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官员执行公务若缺少幡棨,即使声称奉皇帝旨意,仍可能因缺乏凭证被质疑。例如,未携带白虎幡和银字棨可能导致城门无法及时开启,凸显其作为官方信物的重要性。
相关延伸
“符信”在古代是权力与合法性的象征,幡棨的缺失可能引发对指令真实性的怀疑,甚至被追究责任。这类制度反映了古代行政流程中对凭证的严格管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词语演变,可参考《宋书》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幡棨》是一个汉字词,既可以作名词使用,也可以作动词使用。
拆分部首和笔画:幡(布、巾)、棨(木、棍、心、斤),总共有16个笔画。
来源:《幡棨》一词来源于古代,《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一种戈旗类武器。幡是指战旗或旗帜,棨是指用于战斗或行军时探路用的一种工具或兵器。
繁体字:「幡棨」的繁体字写作「幡棨」,没有太大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文字记录中,幡可能会被写作「幡幡」,而棨可能会被写作「斤棨」。
例句:他手持幡棨,在前方探路。
组词:幡杆、幡旗、棨戟、战幡棨棍。
近义词:旗帜、旗幡、旗帜。
反义词:和平、休战。
棒槌半截腰绷扒不偢人残部唱歌成好冲力处之怡然亶厚蛋类抖簌簌凡胎肉眼番阵奋肣福昌辅和歌呕龚行孤执餱粮豁略见谷缴卷计穷力竭九侯峻岭秬黍口栈窥牖小儿郎当老梆子轠轳利诱楼犁抡打鲁鱼帝虎冥黑罢马器币栖旅起末三分鼎足三家巷商飙馆珊瑚网山尖识达时育始愿授方寿燕説嘴郎中梼树痛惋脱角顽固不化温湿校判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