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幡棨的意思、幡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幡棨的解释

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闕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犹宜反咎其不请白6*虎幡、银字棨,致门不时开。”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幡棨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幡棨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仪仗用具组合,由“幡”与“棨”两类器物构成,具有标识身份等级、传达政令的双重功能。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幡”特指仪仗队列中垂挂的长条形织物旗帜,常见素帛绘制猛兽纹样,用于彰显威仪;而“棨”则是刻有官职信息的木制信符,形如戟状,具备通关凭证作用。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郡守级官员出行时“载棨戟,建幡棨”,通过旗帜与符信的组合使用,既展示官员品秩,又行使地方治理权。宋代《集韵》进一步说明“棨”为“形似戟,有幡”的礼器,印证了二者在形制与功能上的配套关系。

在文化内涵层面,幡棨制度体现了古代“以礼定序”的治理思想。唐代《通典·礼典》详述不同官职对应幡旗颜色、棨符尺寸的等差规范,例如三品以上用朱幡玄棨,五品以下配青幡素棨,形成视觉化的等级标识体系。这类制度遗存至今仍可见于东亚部分传统节庆仪仗中。

网络扩展解释

“幡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符信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幡棨”指古代用作符信的两种物品组合,即“幡”(旗帜)和“棨”(通行凭证)。两者结合使用时,代表官方授权或身份验证。

  2. 构成与功能

    • 幡:一种旗帜,可能带有特定图案或文字(如“白虎幡”),用于象征权威或传达指令。
    • 棨:木制通行证,通常刻有文字(如“银字棨”),需与文书配合使用,确保命令合法性。
  3. 历史背景与用途
    据《宋书·王昙首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官员执行公务若缺少幡棨,即使声称奉皇帝旨意,仍可能因缺乏凭证被质疑。例如,未携带白虎幡和银字棨可能导致城门无法及时开启,凸显其作为官方信物的重要性。

  4. 相关延伸
    “符信”在古代是权力与合法性的象征,幡棨的缺失可能引发对指令真实性的怀疑,甚至被追究责任。这类制度反映了古代行政流程中对凭证的严格管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词语演变,可参考《宋书》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挨打哀念安睡白云鹏窆丧冰壶秋月差爽程校出类当儿殿舍鹅蛋石风海丰年玉荒年谷鲋鱼根际弓把官房故夫闺帏古为今用黑漆漆黄线伞呼呼缣楮解夏草疾免絶怜居勿开发利用淩波仙子马牙消闷沉沉幂幂内文案念省陴堞剖割倾尽清早晨驲骑茹古涵今善摄省念守器殊方同致水菽黍米酒私政俗漓佃器田埜填笮岧峣铁胁投降望夫山温谨懈惰晰毛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