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盾的意思、磨盾的详细解释
磨盾的解释
(1).见“ 磨盾鼻 ”。
(2).犹磨练。《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半月之中,凡是下场的最好过也最不好过,好过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桩大事,且得消閒几日。”
词语分解
- 磨的解释 磨 ó 摩擦:磨刀。磨墨。磨练。磨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磨合。研磨。磨漆画。 阻碍,困难:磨难(刵 )。好事多磨。 消耗,消灭:磨损。磨耗。磨灭。 拖延,耗时间:磨缠。磨功夫。 磨 ò 粉碎
-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磨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拆解与历史典故中探寻:
-
字面本义:
- 磨: 指研磨、打磨、砥砺的动作。在兵器语境中,指对武器进行养护、使其锋利或保持状态。《汉语大字典》收录“磨”有“用磨料摩擦物体使光滑、锋利或成形”之义。
- 盾: 指古代作战时用于防护身体、抵挡刀箭的兵器,即盾牌。《说文解字》释“盾”为“瞂也,所以扞身蔽目”,意为用来扞卫身体、遮蔽眼睛的防护器具。
- 合义: 因此,“磨盾”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是指打磨、擦拭、保养盾牌,使其保持坚固可用,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
历史典故与引申义(核心含义):
- 该词更著名的用法源于李商隐的典故。据《北史·文苑传序》及后世笔记(如宋人笔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大将荀济不满权臣高欢,南奔梁朝。他曾对人说:“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意思是要在盾牌的把手(鼻)上磨墨,起草声讨高欢的檄文。
-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谢河东公和诗启》中化用此典:“磨盾鼻以成檄, 当受笺于戎幕。” 这里,“磨盾鼻”指的就是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
- 因此,“磨盾”或更具体地说“磨盾鼻”,引申为在军旅之中、于鞍马之间起草文书,特指撰写檄文、军书等紧急或重要的军事文书。它生动地描绘了文人或将领在战争环境下,利用简陋条件(甚至在盾牌上)奋笔疾书的场景,蕴含了才思敏捷、倚马可待、于戎马倥偬中运笔如飞的意味。
-
现代理解与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磨盾”一词极少单独使用,其古义基本保留在对其典故的理解中。
- 当提及“磨盾”时,通常联想到的是“磨盾鼻”的典故及其引申义,即在军中或紧急情况下起草文书,尤其指文笔雄健、迅捷的檄文写作。
- 它带有一种豪迈、急迫、才情与武备相结合的意象。
“磨盾”一词:
- 基本义: 打磨、保养盾牌。
- 常用引申义(源于典故): 特指在军旅之中、于盾鼻之上磨墨,起草檄文或紧急军事文书,形容于戎马倥偬间挥毫成文的才情与气概。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磨盾”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与“磨盾鼻”相关
指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草拟檄文,源于古代军事典故。例如,古人用盾牌作为临时书写工具,体现急中生智或艰苦环境下的创作()。这一用法在《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中有体现:“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桩大事”,形容长期努力后的阶段性成果。
2.比喻长期的磨练或修养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锻炼提升自身能力与意志,类似于“磨砺”的引申义()。例如:
- 使用场景:形容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克服困难,最终变得坚韧或智慧。
- 文学引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用“磨盾三年”表达历经艰辛后的释然()。
补充说明
“磨盾”的拼音为mó dùn,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涉及古代军事或文学典故,多指向第一种解释;若用于描述个人成长,则偏向第二种。
别人正在浏览...
败类编马丙纶才士趁风凉冲床楮锭词气当若髧鬖大庆得尺得寸典要调革跌落滴羞扑速董事长斗品疯儍抚勉刚愎自用感突勾抽轨迹顾天海氛合美鸿渐之仪花蕚虎珀拾芥嚼舌惊雷荚精魅进祝寄传俊赏口勅愧痛揽察率诣麦醴靡然从风前史铅桶切问侵车琼音榷算热旱生发未燥升仙铁棓通气王侯腊完好无缺未芽诬污五镇下等人黠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