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祇的意思、三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祇的解释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此菩萨位超十地,果满三祇;十号将圆,一生成道。” 唐 慧净 《杂言》诗:“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归依佛,弹指越三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祇(sān qí)是佛教术语,指菩萨修行成佛所需的漫长时间周期,即“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阿僧祇”为梵语 asamkhyeya 的音译,意为“无量数”或“不可计算”,故“三祇”代表三个极其漫长的修行阶段。其具体内涵如下:

  1. 修行时间的象征

    指菩萨从初发菩提心至成就佛果,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此概念源于佛教“累劫修行”思想,强调成佛需持之以恒的实践与觉悟积累。

    来源参考:《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 三阶段的修行层次

    • 第一阿僧祇劫:从初发心至证得“不退转”位(初地菩萨),断除见惑,修习资粮位。
    • 第二阿僧祇劫:从初地至七地菩萨,断除思惑,修习般若智慧。
    • 第三阿僧祇劫:从八地至十地菩萨(成佛前夕),圆满福德与智慧,证得无上菩提。

      来源参考:《三藏法数》(明代佛学工具书)

  3. 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三祇”体现了佛教对修行历程的宏观叙事,常见于汉传佛教经典(如《华严经》《大智度论》),强调精进与忍辱的精神。后世常与“百劫”连用为“三祇百劫”,泛指菩萨为圆满佛果所付出的终极努力。

    来源参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词源补充:

“祇”本义为地神(《说文解字》:“祇,地祇也”),在佛教汉译中借作梵文时间量词“劫”(kalpa)的意译,取其“广大难测”之意,后固化于“三祇”这一专有概念。


权威参考来源: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2. 《三藏法数》(明代·一如编)
  3.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网络扩展解释

“三祇”是佛教术语,指菩萨修行成佛所需经历的三大时间阶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祇”是“三大阿僧祇”的简称,源于梵文“阿僧祇劫”(Asaṃkhyeya-kalpa)。其中:

二、修行内涵

佛教认为,菩萨需经历三祇的修行阶段才能成佛:

  1. 第一阿僧祇劫:发菩提心,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断除见惑;
  2. 第二阿僧祇劫:深化修行,断除思惑,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
  3. 第三阿僧祇劫:圆满觉悟,最终成就佛果。

三、时间意义

“三祇”并非具体年份,而是象征修行需跨越的无限时间。据《證道歌》等文献记载,三祇劫约等于三万亿年,强调成佛之路的艰辛与恒心。

四、相关概念

五、读音与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时间体系或修行阶次,可参考《大智度论》《华严经》等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教襃艳兵强将勇辞伏大傩电子流顿伏方夷法外施仁風火墻凤楼手逢巧风雨晦暝公海共享单车蚣蝑关坎龟蛇寒烈黑黜黜篁筱奂衍沪江婚配詃诱角口基础产业洁练浄福矜奢进陷窘束絶长续短钧秤剀切诳饰拉叉泪目联骖龙凤团伦质落可的拏讹逆畜骈体霹雳车铺面房清虚砌煞虬须全师烧空疏户特杀田蚕题画彤丹外褂物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