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输的意思、民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输的解释

人民缴纳赋税。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公始至邑,岁饥捐公廪代民输。自是孜孜民隐,平徭清赋,养老长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输”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民众对国家或官府的物资缴纳行为。从构词法分析,“民”指代百姓群体,“输”本义为运输、输送,引申为缴纳、进献,组合后特指平民按制度规定向统治机构交付钱粮赋税。该词多见于中国古代财政史语境,需结合不同朝代的赋役制度理解其具体内涵。

从文献考证来看,“民输”可追溯至唐代两税法改革时期。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元年(780年)推行“量出以制入”的征税原则,要求“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此时“民输”主要指按户等征收的夏秋两税。宋代《文献通考》则记载熙宁变法期间“免役钱”制度,将差役改为货币征收,使得“民输钱免役”成为新型缴纳模式。

该词的语义演变包含三个维度:

  1. 缴纳主体:特指非官僚阶层的编户齐民,不包括享有免税特权的士绅阶层
  2. 缴纳内容:涵盖实物(如粟米绢帛)、劳役折算货币等多种形态
  3. 制度约束:需遵循官方制定的“输籍定样”(户籍计税标准)完成缴纳

现代汉语中,“民输”作为历史术语仍用于经济史研究,如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分析明代粮长制时,强调该制度“实为民输赋税之中介组织”。需要注意的是,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作为独立词条收录,但在《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分册中有专项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民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人民缴纳赋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背景与用例

3.延伸理解

4.现代适用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明代唐顺之相关著作或赋税制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颁榜抱火卧薪八旗子弟觱剥剥渤溢逋孽禅那除书错迎多金二人同心烦怀发瘗丰颖浮生六记伏石改土为流感佩公亩枸杞子乖沴鬼伶精过领寒腹短识函活毫帛诃谴赫喧黄荻壶天日月槚茶牋翰兢惧靖享锦郎究尽举世无敌联镳麦麨卖誉内诚僻放人俗镕化三家村上岁豕窜狼逋识用受福说不着讨问同船合命突尼斯枉物王夷甫识石勒无可那无条枭镜瞎淘淘洗耳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