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网本(shàngwǎngběn)是汉语中一个由三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一种轻便、低功耗、专注于基础网络应用的便携式计算机设备。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上(shàng)
动词性语素,本义为“由低处到高处”,引申为“进行某种动作”。此处指“接入、登录”网络的行为,如“上网”(access the internet)。
网(wǎng)
名词性语素,本义指“用绳线编织的捕鱼工具”,现代汉语中专指“互联网”(Internet),是词义的核心载体。
本(běn)
名词性语素,原指“书本”,后引申为“笔记本计算机”(notebook computer)的简称,强调便携性特征。
合成词义:三字组合形成偏正结构,字面意为“用于登录互联网的便携计算机”,凸显功能与形态属性。
根据计算机术语规范,上网本指2007-2010年间流行的低成本、低性能超便携笔记本电脑,典型特征包括:
示例:华硕Eee PC 701(2007年首款量产型号)采用7英寸屏幕与Linux系统,售价约299美元,开创上网本市场先河 。
该词诞生于移动互联网初期(约2008年),伴随3G网络普及而兴起。2010年后因平板电脑(如iPad)及超极本(Ultrabook)竞争逐渐消亡,现已成为历史性术语。汉语语境中其替代词包括“轻薄本”“二合一笔记本”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单独收录“上网本”,但“上网”“笔记本”词条构成其语义基础,符合汉语构词法规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三版)
定义其为“以网络应用为主要功能的微型便携计算机”,归类于“移动计算设备”分支。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出版社。
科技史文献
记载上网本为“后PC时代探索移动计算的阶段性产物”,反映技术迭代规律。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纲》。
“上网本”是汉语对“Netbook”的意译词,其构词逻辑清晰体现功能导向,在技术史中具有特定时空坐标。当代语言使用中需注意其历史性,避免与现行设备类型混淆。
上网本(Netbook)是一种以轻便便携和基础网络功能为核心的移动计算设备,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上网本是低配置、体积小巧的便携式计算机,专为满足互联网访问需求设计。其核心功能包括网页浏览、收发邮件、即时通讯(如QQ、微信)以及流媒体播放,但无法运行大型软件或处理复杂任务。
对比项 | 上网本 | 传统笔记本 |
---|---|---|
性能 | 满足基础网络需求 | 支持多任务处理、复杂软件运行 |
功能侧重 | 内容消费(如浏览、影音) | 内容创作(如视频编辑、编程) |
扩展性 | 接口较少,存储空间有限 | 接口丰富,硬盘容量更大 |
(来源:)
上网本概念由英特尔在2008年推动普及,最初瞄准教育市场和移动办公人群。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功能逐渐被超极本(Ultrabook)、平板电脑及大屏智能手机取代,2015年后已退出主流市场。
适合短途出差、旅游等轻办公场景,或作为学生、老年人的第二台辅助设备。
上网本曾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标志性产品,以牺牲性能换取便携性和低成本。其兴衰反映了消费电子设备“轻量化”与“多功能化”的平衡演变。
昂藏白辨白眼儿襃贲暴抶徧告臣位称心快意侈然淳庞典术独锦蛮二马一虎法庭妇工符瑞图赶速高飞远举阁试规随豪制撝挹魂旦魂台减薪见御吉地金鳌玉栋泾清渭浊敬语急旋旋龛岩拷鞫孔炤魁蛤来昆脸红筋暴岭南派漫步孟浩然密矢咪呀木老鸦暖耳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曝巫抢跪盛寒石版琐蛣讨顺风铁辙讬躬绾合武政相谤闲简小年斜窥衺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