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民。《后汉书·延笃传》:“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周书·赫连达传》:“远近民黎,多受制於贼。”
“民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进行详细解释:
民黎指“黎民”,即百姓、民众,属于同义复词结构。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泛指普通民众或社会底层群体。
古代典籍中的使用
近现代用例
现代语境中,“民黎”较少使用,但在特定场合(如地方志、文学创作)中仍可见到。例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村民黎亚武家族曾捐赠文物,文中提到“村民黎亚武”的表述,但此类用法较为罕见。
“民黎”是古汉语中表示百姓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黎民”一致,多用于历史或文学领域。
《民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表示人民、百姓的意思。
《民黎》的部首是“黾”和“黑”,其中“黾”表示的是黾虫,黑表示的是黑色。它的总笔画数为17。
《民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文和甲骨文。在古代,人们用象形字来记录日常事物,而《民黎》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民的象形字。
《民黎》这个词的繁体字为「黎」。
古代的《民黎》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它是由象征人的“亻”和本义为日落的“曷”组成,表示日落后人们归家,即百姓的意思。
1. 《民黎》是国家的根本。
2. 权力应当服务于《民黎》。
民族、黎明、黎族、黎巴嫩。
百姓、庶民、众人。
贵族、统治者、上流社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