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魂魄都飞散了。比喻惊恐万状,吓得六神无主
吓得庞统魂飞魄散。——《三国演义》
(1).形容惊恐万状。《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满船人都吓得魂飞魄散,那个再敢挺敌。一个个跪倒船舱,连声饶命。”《老残游记》第八回:“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 向春 《煤城怒火》第六章:“ 白润 在省城得了他远房堂叔给他的报丧信,吓得魂飞魄散,病了一场,差点跟 白吉 一块去阎王殿上报到。”
(2).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元 高文秀 《啄木儿》套曲:“平白地将人勾引,魂飞魄散,使我战兢兢,觅尽天涯不见形。”《金6*瓶6*梅词话》第二回:“口儿常喷出异香兰麝,樱桃初笑脸生花,人见了魂飞魄散,卖弄杀偏俏的寃家。” 陈建功 《丹凤眼》:“要是在 北京 城里,准能把姑娘们迷得魂飞魄散呢!”
(3).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西游记》第四一回:“可怜气塞胸膛喉舌冷,魂飞魄散丧残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魂飞魄散汉语 快速查询。
“魂飞魄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ún fēi pò sàn,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人因极度惊恐而失去神智,甚至达到濒临崩溃或死亡的境地。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参考《左传》《红楼梦》等古籍或现代词典。
《魂飞魄散》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精神完全崩溃、失魂落魄。
成语《魂飞魄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鬼」、「飞」、「散」,总共需要13画。
《魂飞魄散》来源于《庄子·外物》这篇文章,原文为:“触目惊心,魂飞魄散”。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形容人在遭受极大惊吓或忧虑时精神彻底崩溃的状态。
《魂飛魄散》是其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鬼」的写法是「另」,而「飞」的写法是「飛」。所以古时候「魂飞魄散」成语的写法是「鬼另飛散」。
他听到噩耗后,整个人的神情变得惊恐万分,“魂飞魄散”。
魂魄、飞魂、魂飞、飞散、散魂等。
心力交瘁、神魂颠倒、失魂落魄。
执迷不悟、一片神清气爽。
百尺楼班主襃赠碑垄辩利惭慨陈写丑娸创调措置东北野战军东嵎翻场芳札封狼丰祚腐迁讙愉梜匕健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借助机搆禁鼎一脔金钢石激水糾军旧治捐宾客军持宽诞诓嘴宓琴奈曼南洪北孔尿道炎贫乞擎榜琼浆遒润曲蟺辱照商确蛇神牛鬼食报使促狭首谋帅臣穗选索飨通办通试危城惟旧维他命僞字忤头忤脑向火乞儿笑模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