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heart] 灰心丧气;失去勇气
他多次遇到挫折,但从不气馁
(1).谓中气虚弱。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元 萨都剌 《相逢行赠别旧友治将军》序:“吾病久气馁,不能无惧心也。”
(2).指失去信心与勇气。 吴玉章 《辛亥革命·反对“取缔规则”的斗争》:“当我看到留日学生总会陷于瘫痪状态时,我毫不气馁,反而更加振作。”
“气馁”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因信心不足而表现出的情绪低落、失去勇气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探讨语境或文化背景,可提供更多例子说明。
气馁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受到挫折或困难而感到灰心丧气、失去斗志的状态。
气馁这个词由"气"和"馁"两个部首组成。拆分部首:气、⺣(肉字旁);馁、⻝(食字旁)。
气的笔画数为4,馁的笔画数为14。
气馁最早由《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众寡之数也。繁者失之,寡者得之。不以物害物,而以气馁者也。”意思是说一个千里长堤,也能被小蚂蚁的穴堤溃决,就是因为这对比中几多的一方一犹豫,几寡的一方才能得逞,这并不是用物去伤人,而是用态度去泄对方的气势。
气馁的繁体字为氣餒。
在古代,气馁的写法有所不同。以《庄子》的记载为例,气馁在古汉字中的写法为“气餒”,其中“餒”是指“食物不足”,旁边的“气”表示人的力气或气魄。如今的写法合并了两个字形成了“馁”。
1. 承受了一连串的挫折,他逐渐变得气馁起来。
2. 面对困难,他没有被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奋斗。
气馁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其他词语来构成新的词组,如气馁心情、气馁状态等。
失望、沮丧、灰心。
坚定、积极、乐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