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星带月的意思、披星带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星带月的解释

顶着星月奔走。形容早出晚归或夜行。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九四:“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二折:“披星带月心肠紧,过水登山脚步勤。” 陈毅 《春兴》诗:“夜饭在田垄,披星带月归。”亦作“ 披星戴月 ”。或省作“披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庭中》:“中庭款步自心疑,怎披星而出又復见星辉。” 清 陈梦雷 《宿桑乾题壁》诗:“羽书夹道披星疾,游骑千羣逐草骄。” 刘绍棠 《花街》一:“每日早出晚归,两头披星戴月,白天看不见他们的影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星带月"(也作"披星戴月")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昼夜奔波或早出晚归,极其辛劳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含义

    "披星"指身披星光,"带月"(或"戴月")指头顶月亮。合指在星月照耀下赶路或劳作,突出时间跨度长(从夜晚到凌晨或通宵达旦)。

  2. 引申意义

    比喻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多用于形容工作勤奋或旅途奔波。

    例:

    《汉语大词典》释为"形容早出晚归或连夜奔波"。


二、权威出处与用法

  1. 典故来源

    最早见于元代戏曲家无名氏的《冤家债主》:

    "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后成为固定成语,沿用至今。

  2. 规范用法

    • "带"与"戴"的区分:

      古代"带"通"戴",现代汉语中"披星戴月"为更常见写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语法功能:

      多作状语、定语,如"披星戴月地工作""披星戴月的赶路人"。


三、经典例句

  1. 古代用例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道》中虽无直接引用,但意境契合: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形容早晚劳碌)

  2. 现代用例

    当代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

    "农民们披星戴月,只为抢收一年的粮食。"


四、近义词辨析

成语 差异点
夙兴夜寐 侧重"早起晚睡",不强调户外奔波
栉风沐雨 突出"风雨中劳苦",环境更恶劣
宵衣旰食 多指政务繁忙,用于特定身份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链接
  2.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中华书局《元曲选》)链接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链接
  4. 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链接
  5. 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链接

(注:以上链接均指向出版社官方页面,可查询相关书籍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披星带月”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也写作“披星戴月”,两种写法均被认可,但后者更为常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字面指身披星光、头顶月亮赶路,强调在外时间长、辛劳奔波的状态。

  2. 出处与演变

    • 最早见于唐代吕岩《七言》诗:“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 元代文学作品如《合同文字》中也有使用:“披星带月心肠紧,过水登山脚步勤。”
    • 明代《初刻拍案惊奇》进一步推广了这一用法。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
    • 近义词:早出晚归、栉风沐雨。
    • 反义词:游手好闲、悠闲自得。

例句参考

常见疑问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保鲜辨验钵单伯时长安少年蟾魄抻练出岔磁罗经崔美善得道肥凋荒底线噁嗪凤尾绫耕蓑贡书狗马声色絓地核膜横徵苛役黄巾起义护兵江痕践蹑截发嗟伤金屋即兴表演积众看望劳力拉人两税黎司直流人六文梅花脑谋欢南箕北斗漂厉剖面钱心柔指三终勝絶师术寺壁四边痛绝万劫不复未入污浊遐代象奴享宴鲜毛鲜耀小节消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