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玉的意思、鸣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玉的解释

(1).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国语·楚语下》:“ 王孙圉 聘於 晋 , 定公 饗之。 赵简子 鸣玉以相。” 韦昭 注:“鸣玉,鸣其佩玉以相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 宋 黄庭坚 《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一宫》之三:“紫府侍臣鸣玉,霜臺御史生风。”

(2).佩玉。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古者圣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鸣玉者,佩玉也。”《文选·潘岳<西征赋>》:“飞翠緌,施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 李善 注:“《礼记》曰:‘君子行则鸣佩玉。’” 宋 司马光 《致政王侍郎挽歌》之二:“清朝解鸣玉,旧里挂安车。”

(3).比喻出仕在朝。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櫳。” 仇兆鳌 注:“《嵇康传》:鸣玉殿省。”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抚己惭鸣玉,归田忆荷锄。” 明 何景明 《塘上行》:“房櫳凄鸣玉,紈素谁为收。”

(4).古琴名。 宋 周密 《志雅堂杂抄·诸玩》:“ 高彦敬 二琴,其一, 大中 年 张鉞 斲,后无名。其一, 咸通 中 金儒 製,此琴絶佳,名鸣玉,后题‘金儒鸣玉’四字。云是白玉軫足,絶奇。”

(5).指风铃。用碎玉片组成。风吹相击发声,即知有风。古称占风铎。 明 刘基 《蓦山溪·咏檐铎》词:“夜阑人静,鸣玉传声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玉"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礼仪性质的词汇,字面指玉器相击发出的清脆声响。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包含三重含义:

一、礼制象征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古人腰间佩玉,行走时相击发声",特指贵族阶层遵循"君子必佩玉"的礼制传统。《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印证佩玉制度与礼仪乐舞的关联性。

二、德行隐喻 《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衍生出"美德外显"的引申义,如《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此处"鸣玉"既写实佩玉声响,又暗喻展示威仪风范。

三、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构成"鸣玉宴""鸣珂巷"等固定搭配,如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朝衣典杯酒,佩剑博牛羊。困卧谁惊起,闲坊自鸣玉",通过声响描写营造贵族生活场景。

该词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和古风文学创作,其音韵特质在"玲琅""琤瑽"等拟声词中得到延续。《辞源》考据显示,西周已形成完整的玉佩组合制度,不同身份对应差异化的玉器配伍方案,构成早期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鸣玉”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腰间佩玉发声 指古代贵族或官员在腰间佩戴玉饰,行走时玉饰相击发出清脆声响,体现身份与礼仪规范。如《国语·楚语下》记载赵简子“鸣玉以相”,即通过佩玉声响辅助礼仪流程。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诸侯鸣玉以朝”也印证了这一礼制。

  2. 佩玉本身 汉代贾谊《新书·容经》直接将“鸣玉”解释为佩玉,特指身份象征的玉饰组合。潘岳《西征赋》中“拖鸣玉”即描述贵族佩戴玉饰出入宫廷的场景。

  3. 比喻出仕为官 因佩玉是官员朝服的标志,该词衍生出“在朝为官”的象征意义。如杜甫诗句“鸣玉凄房栊”以佩玉声暗指官员身份,其《冬至》诗中“鸣玉朝来散紫宸”更直接代指上朝官员。

  4. 其他特殊含义

    • 古琴名:历史上有以“鸣玉”命名的古琴
    • 风铃别称:古代用碎玉片制作的风铃也称鸣玉

文学应用:该词在诗词中常营造雅致意象,如陆机《文赋》用“取笑乎鸣玉”表达对华美文风的谦逊,黄庭坚诗句“紫府侍臣鸣玉”则描绘仙官形象。

注:古琴与风铃的释义相对少见,主要见于专业典籍,日常使用多指前三种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磨白足僧长游冲孔楚狂人疵累蹬空颠乱抵拦媠岀二精反始革奸铲暴宫叶官监故故古悫固阴冱寒恨五骂六拫治洪峰化居护镜柬埔寨骄能际会风云就中看守内阁口论浪包喽冷肠麟冢龙钏罗毕马粮猫虎没意思冥惷宁封子弄丑农行僻处平澄骞短潜寇迁座撒髅上冢设或私隶四畔随后恸恨万岁温庭筠雾光缃牒享事闲职逍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