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um and board;clapper]∶说书时所用的鼓和板
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桃花扇》
(2) [tympanic plate]∶人类的鼓室骨,在成人是与颞骨岩部相融合的[骨]板
(1). 宋 元 民间的表演艺术。艺人用鼓、板、箫管、笙等乐器演奏。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中兴后, 张五牛 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自注: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
(2).近代戏曲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后场一曰场面。以鼓为首,一面谓之单皮鼓,两面谓之葧薺鼓,名其技曰鼓板。”
(3).说唱时用的拍板,用来打拍子。一般用三块硬质木板做成,互相打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戏剧》:“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鼓板轻轻放,沾泪説书儿女肠。”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鼓板一打开了场,这本书接续着《五月端阳》。”亦泛指箫管、笙等管乐器。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
(4).指卖唱。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想起当日天上清歌,今日沿门鼓板,好不頽气人也!”
鼓板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
乐器名称
鼓板原指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的组合形式,由“单皮鼓”和“檀板”组成。单皮鼓为单面蒙皮的扁圆形鼓,檀板则是由三块硬木制成的拍板,二者配合使用以控制戏曲、曲艺等表演的节奏。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戏曲乐队中指挥其他乐器的两种打击乐器”。
戏曲表演术语
在戏曲领域,鼓板引申为“司鼓”的代称,即通过敲击鼓板指挥乐队、调节表演节奏的职能。明代王骥德《曲律》记载:“鼓板者,乐之司令也”,强调其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该词亦可用于形容表演者技艺娴熟,如“鼓板精熟”等表述。
两种释义均体现鼓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节奏控制”的核心功能,其文化内涵与音乐、戏曲发展密切相关。
“鼓板”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定义与构成
鼓板是传统戏曲伴奏中的打击乐器组合,通常由“单皮鼓”和“檀板”(又称拍板)组成。檀板多用硬木制成,三片一组,敲击发声;单皮鼓则通过鼓槌击打控制节奏。
功能与用途
别称与分布
又称“绰板”“扎板”,流行于辽宁、云南、福建等多地,满族称“察拉齐”。
在医学中,“鼓板”指鼓室骨,即成人颞骨中与岩部融合的骨板,属于耳部结构。
“鼓板”的常见含义集中于传统音乐领域,强调其节奏控制功能。若需进一步了解戏曲乐器的具体形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桃花扇》等文献或地方戏曲研究资料。
百寮白沙隄襃禅忭忻变形记拨天关藏修尘谤迟徊不决重重孙充类澹话吊幕丁産斗蛩杜禁范金合土風蛤负枉黄軦椒盐佳声截路畿劳禁黜惊立近浅眷异苦趣纍俘连丛粮户辽视陵慢乱黩蛮君没来由梅妆名田腻滞偶视欺事骑坐鹊弓娶妻任实荣誉奖商律上则赡逸韶阳社会科学神鹅四清六活桃花粥桐凤握奇雾沛闲阔写生珍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