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um and board;clapper]∶说书时所用的鼓和板
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桃花扇》
(2) [tympanic plate]∶人类的鼓室骨,在成人是与颞骨岩部相融合的[骨]板
(1). 宋 元 民间的表演艺术。艺人用鼓、板、箫管、笙等乐器演奏。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中兴后, 张五牛 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自注: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
(2).近代戏曲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后场一曰场面。以鼓为首,一面谓之单皮鼓,两面谓之葧薺鼓,名其技曰鼓板。”
(3).说唱时用的拍板,用来打拍子。一般用三块硬质木板做成,互相打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戏剧》:“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鼓板轻轻放,沾泪説书儿女肠。”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鼓板一打开了场,这本书接续着《五月端阳》。”亦泛指箫管、笙等管乐器。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
(4).指卖唱。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想起当日天上清歌,今日沿门鼓板,好不頽气人也!”
“鼓板”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定义与构成
鼓板是传统戏曲伴奏中的打击乐器组合,通常由“单皮鼓”和“檀板”(又称拍板)组成。檀板多用硬木制成,三片一组,敲击发声;单皮鼓则通过鼓槌击打控制节奏。
功能与用途
别称与分布
又称“绰板”“扎板”,流行于辽宁、云南、福建等多地,满族称“察拉齐”。
在医学中,“鼓板”指鼓室骨,即成人颞骨中与岩部融合的骨板,属于耳部结构。
“鼓板”的常见含义集中于传统音乐领域,强调其节奏控制功能。若需进一步了解戏曲乐器的具体形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桃花扇》等文献或地方戏曲研究资料。
《鼓板》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用于击打的乐器,通常由木制的板和鼓面组成,常见于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中。
《鼓板》的部首是“鼓”,共有13个笔画。
《鼓板》一词源自中国古代音乐传统,古人将击打的乐器称为“鼓”,而用来击打的木制板称为“板”,两者组合起来,就成了“鼓板”这个词。
《鼓板》的繁体字为「鼓板」。
古代汉字的写法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有所改变,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存在不同的写法。在古代,一般采用篆书或隶书等字体书写汉字。关于《鼓板》这个词的古代写法,请参考相关古代文献或字典。
1. 她娴熟地演奏着鼓板,为音乐会增添了独特的节奏。
2. 孩子们欢快地敲打着鼓板,尽情享受着音乐的魅力。
- 打鼓
- 鼓乐
- 鼓声
- 鼓点
敲木鱼、击鼓、打击乐器
吹笛子、拉弦乐器
盎齐熬肉襃增不适鬯碍常明灯处裁处妇寸言厝置弹拍导因奠楹掉脱風竿分离腹笑负值告缺鼓甲过阴人鹤发翁黄毛壶公龙箭筒进律窘执刊补控股公司瞘兜口若悬河兰新铁路练洽陵虐力气六韺沦暮麋费农父平睦侵克钦翼鸲鹆弱絮傻大头捎捩十二金人侍食四冥宋开府素垩苕霅停刻推鞫托公报私兔奚弦韦消散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