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笳的意思、鸣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笳的解释

(1).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鸣笳”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词语,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笳笛(乐器)
    笳是汉代流行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最初用芦叶卷制,后改用竹制,音色浑厚悲凉。它在军事和仪仗中常用于发令或营造氛围。如《六韬·军略》提到“吹鸣笳”作为战前信号。

  2. 吹奏笳笛的行为

    • 礼仪用途:贵族出行时,侍从吹笳开道,彰显威仪。例如曹丕《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中描述“鸣笳启路”的场景。
    • 军事用途:作为行军、作战的号角,如王安石在《晏元献挽辞》中借笳声暗喻军旅背景。

二、文化关联

笳声常与边塞、征战的意象结合,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渲染苍茫意境,如“胡笳十八拍”等典故。其材质演变(芦叶→竹)也反映了古代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


以上信息整理自历史文献释义(来源:求学网)。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鸣笳”是什么意思

“鸣笳”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鸣短笛,指的是表示警报或号角的声音。

拆分部首和笔画

“鸣笳”两个字的部首分别为“鸟”和“竹”,它们的笔画分别为10画和6画。

来源

“鸣笳”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战争时期,当敌人进犯或有重大事情发生时,军队会鸣笳以示警报或集合士兵。

繁体

“鳴笳”是“鸣笳”的繁体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中,“鸣笳”这个成语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还是能够识别出来的。

例句

1. 江边传来了一阵鸣笳声,战士们立刻集结起来。

2. 当火灾发生时,警察立即鸣笳,提醒居民紧急撤离。

组词

- 鸣狮:表演民间舞狮时伴随的音乐。

- 鸣锣:用来鸣响以表示节日或庆典等活动的乐器。

- 鸣鼓:用来鸣响以表示庆祝或宣布重要消息的乐器。

近义词

- 吹哨:吹响哨声,作为警报或通知的信号。

- 鸣金: 用金属乐器鸣响,表示警报或庆典。

反义词

- 止笛:停止吹奏短笛,表示结束警报或集合。

别人正在浏览...

隘束安止暴击罢箸币帛臂臑蚕缲侧调诚臣城河村井打交待耽话德碑董作短矲二傅发句帆海泛下非意覆乱干脆利索庚虎共牢归航惶怯价等连城校注静节京雒尘今隶具摺苦筋拔力嫏环櫑鞞两节棍列眉灵阜鲁壶卖点没分寸男子汉漰腾仆斋入易芟削少不的守和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蔬糲殊路同归鲖蟹往由完了瓦室乌笙香轮宝骑闲吟客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