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止的意思、安止的详细解释
安止的解释
(1).犹安定。
(2).安居;停留;安歇。 汉 焦赣 《易林·豫之观》:“胶车木马,不利远驾,出门有害,安止得全。”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上至太上内书院,进泛索,遂奏安止还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入得 蒲州 ,见景物繁盛, 君瑞 甚喜,寻旅舍安止。”
词语分解
- 安的解释 安 ā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笔画数:; 部首:止;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安止是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经典用例中分三层阐释:
一、字义分解
- 安:从“宀”(房屋)与“女”,本义为女子在屋中安稳状,引申为安定、平静。《说文解字》释:“安,静也”。
- 止:甲骨文象足趾形,本义为停驻、栖息,后衍生出“停止”“居留”义。《尔雅·释诂》注:“止,待也”。
二、复合词本义
“安止”指身心安稳停驻的状态,强调:
- 行为层面:停止动荡,居于安定之所。如《汉书·礼乐志》:“民安止,嘉禾成”,描述百姓安居。
- 精神层面:心境平和,无有迁流。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论》以“安止”译梵语“śamatha”(禅定),指专注不散的修心境界。
三、引申与哲学意涵
- 伦理规范:儒家语境中喻行为合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知止”为“止于至善”,含安守本分之意。
- 禅修术语:佛学特指定慧双运的修行。《佛学大辞典》释:“安住于止观,不随妄念流散”。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大乘起信论校释》(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
-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安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安”指安定、平静,“止”指停止、不动,组合后主要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 安定:指人或事物处于稳定、平静的状态,不再变动。
- 安居/停留:表示居住或停留在某处,或从动荡中解脱后安歇。例如《西厢记诸宫调》中“寻旅舍安止”即此意。
二、字义分解
- 安:包含“使安定”“平安”等意,如“安邦定国”“转危为安”。
- 止:本义为“停住”,引申为“落脚”“栖息”。
三、出处与文献引用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
- 汉代焦赣《易林》:“胶车木马,不利远驾,出门有害,安止得全。”
-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上至太上内书院,进泛索,遂奏安止还内。”
四、使用场景
- 个人层面:描述人在困境中找到平静,如“安止于现状”。
- 社会层面:形容组织或群体在动荡后恢复稳定,如“战乱后百姓得以安止”。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安定、安居、安歇
- 反义词:动荡、迁徙、漂泊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伴游别话必争之地俾昼作夜补陀炒炒闹闹传芭词曹大块朵颐登东厕独峰驼冯相高品高山仰止乖度管闚滚蛋黑晶晶黑组鸿彩华胄交群棘茧经济基础旌甄金鹤罏輆軩课儿困穷楞缘丽蕊六葩龙象会録符逻兵马头调男妇盘头氐抛射烹鍊辟逃炁海凄怀融晶荣军瑞月散沙三月不知肉味审单石林精舍衰末讨米韬瑜屠贩托诸空言枉矢弱弓无害都吏想不开陷刃消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