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币帛的意思、币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币帛的解释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

(2).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币帛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财物或礼品的复合词,由“币”与“帛”两个具有独立含义的字组合而成,其核心意义与古代以织物作为等价交换物或礼仪赠品的习俗密切相关。

一、字义溯源

  1. 币(幣)

    本义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说文解字》释为“帛也”,后引申为泛指进献的财物。在周代“六币”(玉、马、皮、圭、璧、帛)礼制中,帛是重要的礼仪载体。

  2. 本义为丝织品的总称。《说文解字》注:“缯也”,即未染色的素绸。因其质地贵重,古代常作货币或赏赐物,如《诗经·氓》中“抱布贸丝”的“布”即指麻帛类织物。

二、词义演变与功能

  1. 礼仪聘问之物

    先秦时期,“币帛”特指诸侯交往时互赠的玉帛、皮马等贵重物品。《周礼·秋官》载:“合诸侯而聘礼,以圭璋致琮,以璧琮致币”,郑玄注:“币,帛也”。

  2. 财富与货币代称

    汉代后逐渐泛指财物。如《史记·货殖列传》描述商贾“通币帛之利”,此处“币帛”已具一般等价物属性。

  3. 宗教祭祀用品

    在祭祀文化中,“币帛”指献给神明的丝帛祭品。《礼记·曲礼》言:“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策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币帛亦然”。

三、现代语义与使用

现代汉语中,“币帛”作为历史词汇,仅存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古籍研究、历史叙述),指代古代用于馈赠、祭祀或贸易的贵重织物或财物,不再具备实际货币功能。其文化内涵仍体现在“化干戈为玉帛”等成语中,象征和平馈赠之义。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币帛”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币帛”由“币”(财币)和“帛”(丝织品)组成,本义指用于礼仪活动的丝织品,后引申为泛指财物。古代主要用于以下场景:

  1. 祭祀:作为祭品敬献神灵,如《墨子》记载“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2. 进贡:诸侯向天子进献的礼物;
  3. 馈赠:人际交往中的贵重赠礼,如《左传》提到“敬共币帛,以待来者”。

二、词义演变

三、文献例证

四、现代关联

如今“币帛”一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礼制、经济或文献解读时仍具重要意义。其核心概念(以物表礼)可类比现代礼仪性赠礼行为。


注: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墨子》《左传》等典籍,或通过沪江词典、汉典等工具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脂抱愁闭口藏舌部握采侯残樽成城断金骋锐尘宵吃不上迟滞舛错匒匌打化得手应心东西南北客風磨郜鼎官立合抱挥染祸菑嚼齧茭笋饥弊积垛九簭峻舻君马黄闶门苛察乐生连波敛辔廉深廉孝落落穆穆雒民迈逸媚辞密地冥寞模画目光如豆耦象破败楸枰全策痊疴日升月恒荣年骚士圣宸试心霜廷司田兔起鹘落硝基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