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镝。 汉 陈琳 《武库赋》:“矢则 申息 、 肃慎 ,箘簵空流,焦铜毒铁,簳鏃鸣鍭。”
“鸣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单字本义和古代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构词解析
“鸣”指发声,《说文解字》释为“鸟声也”,引申为物体发声现象。“鍭”本作“侯”,《说文·金部》记载:“鍭,矢金鏃翦羽謂之鍭”,特指金属箭头与修剪过的箭羽组合而成的箭矢。二字组合后,“鸣鍭”字面义为“发出声响的箭”,即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响箭,又称“嚆矢”。
文献佐证
该词见于《诗经·小雅·采芑》:“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鸣鍭啴啴。”《毛传》注:“鍭,矢参亭。”清代学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据指出,此处的“鸣鍭”特指周代军队用响箭配合鉦鼓指挥战阵进退的军事信号工具。
文化引申
《汉书·艺文志》载录《鸣鍭》十五篇(已佚),据颜师古注可知此书为兵家著作,推测内容涉及响箭在军事布阵中的应用。唐代以后该词逐渐被“鸣镝”替代,如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通俗文》云:“鸣箭曰镝”,印证了响箭在古代军事通讯中的重要功能。
“鸣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hóu,其基本释义为鸣镝(即响箭,古代一种射出时会发出声音的箭矢)。以下是综合解析:
字词构成
组合后,“鸣鍭”特指通过箭镞结构或附加装置发出声响的箭,常用于古代军事信号或狩猎。
相关用法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字形演变分析,可提供具体文献名称以便定向检索。
鼻选不撑达穿塞雌懦从壁上观骀背蹈方道衢电子侦察兜风富利刜落干号高枝儿垢坌瞽妄好学不倦怀抱黄杨厄闰获刈讥刺鸡肋絶色匟床愣头儿青乐仪量变连书理平隆上卤代烃洛涘履凫谩神梦铳免除处罚明矑木杨城农科院普渡乞量曲律鬐毛青琴耆儒硕德秋伯冗滞食既思索嵩京岁首损益踏撬晚暮武妓霞扉祆祠显诤小王浃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