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come and expenses;profit and losses]∶指赔钱和赚钱
损益相抵
(2) [increase and decrease]∶增加和减少,指得失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诸葛亮《出师表》
(1).增减;盈亏。《易·损》:“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宋 叶适 《黄文叔<周礼>序》:“其序乡遂沟洫,辨二 郑 是非,凡一字一语,细入毫芒,不可损益也。” 鲁迅 《花边文学·算帐》:“我虽然并非 犹太 人,却总有些喜欢讲损益,想大家来算一算向来没有人提起过的这一笔账。”
(2).黜陟,升降。《周礼·夏官·司士》:“司士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 郑玄 注:“损益谓用功过黜陟者。”
(3).兴革。《后汉书·赵岐传》:“其后为大将军 梁冀 所辟,为陈损益求贤之策, 冀 不纳。” 宋 苏轼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至於考功取士,皆有所损益,行之数年,卒未见其成。” 明 张居正 《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比时礼官,亦自以稽考累朝典制,博采诸宗建白,斟酌损益,既殫厥心矣。”
(4).减少;损失。 汉 晁错 《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疏》:“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给塞下之食,则富人有爵,而贫民损益于征赋矣。”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张裔蒋琬书》:“令史失 赖厷 ,掾属丧 杨顒 ,为朝中损益多矣。”
(5).削减盈溢。《世说新语·规箴》“ 何晏 、 邓颺 令 管輅 作卦…… 颺 曰:‘此老生之常谈。’”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圣人见阴阳之性,明存亡之理,损益以为衰,抑进以为退。”
(6).指《易》中的《损》卦与《益》封。《后汉书·逸民传·向长》:“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 仲尼 甘旅人, 向子 识损益。”
损益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增减;改动
指事物的增加与减少,或对原有内容的修改调整。
示例: “损益旧章”指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盈亏;得失
特指经济层面的盈利与亏损,或泛指事物的得失利弊。
示例: “权衡损益”意为衡量利益与损失。
来源: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在会计领域,“损益”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利润或亏损。
细分概念:
来源: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二字对立统一,构成动态平衡概念。
来源: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损益”强调动态调整过程(如“损益方案”),而“盈亏”多指静态结果(如“企业盈亏”)。
“损益”作为复合词,融合了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如《周易》“损益之道”)与实用性的经济概念,其核心始终围绕“增减变化”与“利益平衡”。在当代语境下,既是财务术语的专有表达,亦保留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性。
损益是财务会计中的核心概念,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具体指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最终体现为利润或亏损。以下是详细解释:
损益亦称“财务成果”,反映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当收入超过支出时形成利润(纯益),反之则为亏损(纯损)。它是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关键指标。
损益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在会计期末需将累计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余额归零。这一过程直接关联所有者权益的增减。
损益计算可简化为: $$ text{利润} = text{总收入} - text{总费用} $$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科目或报表编制方法,可参考会计教材或专业指南。
阿尔汗布拉宫晻黮布唇枯舌补刺补治蚕绩差摄杈丫成群结伙驰想雠较单打蹲沓法定人数废替富博扶颠持危浮动工资拂经公粮鼓润咳首汉官仪积藏饥冻诘诎谨慎小心拘木宽畅拉大排梁粝鳞褓临模乱民论质旅游鞋锚爪眉妩庙社靡有孑遗暮雨朝云耐实匏簧齐夏若即若离删改上膘山乐闪跳神柩石郭爽垲探亲条祈体膨胀頽荒途水无妄之忧筱骖孝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