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邓攸 的字。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士元 名位屈, 伯道 子孙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向忧 伯道 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未孕者,尚不一其人。”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顾亭林》:“得一子,已成童而夭,竟同 伯道 。”参见“ 伯道无儿 ”。
霸道。伯,通“ 霸 ”。指国君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策。《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齐桓 行伯道,会诸侯,事 周 室。” 颜师古 注:“伯读曰霸。”《汉书·梅福传》:“ 高祖 弃 陈平 之过而获其谋, 晋文 召天王, 齐桓 用其讎,有益於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宋 王禹偁 《一品孙郑昱》诗:“我爱三代时,法度有深根……四民有定分,宦路无驰奔。自从杂伯道,倾夺日喧喧。”
“伯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义演变来理解:
一、作为历史人物称谓 指晋代名臣邓攸(字伯道),其事迹常被用于典故。他因在战乱中舍弃亲子保全侄子,成为儒家伦理的典范,后世用“伯道无儿”形容贤者无后的遗憾。
二、通假含义 “伯”通“霸”,指代霸道政治,即通过武力、刑法等手段统治的策略。此用法可见于《汉书》等典籍,如“齐桓行伯道”即指齐桓公推行霸政。
三、语义演变争议 有观点认为该词可能衍生出“精通人情世故”的引申义(如提及《庄子》关联),但此解释缺乏权威典籍直接佐证,需谨慎采纳。
建议:解读该词时需结合上下文,历史语境中多指邓攸或霸道政治,现代使用较少。若涉及成语典故,推荐参考《晋书·邓攸传》等原始文献。
并集才人参访柴堆成配陈旧齿齿怵头簇锦团花淀积物鼎足而三斗箕斗蛙厄贫風雲變色伏刑概貌高狩革木宫閤乖烈刮絶刮目官服黄醅胡撦护镜焦情霁峯忌俗积雪封霜既月胯下人鸣毂铭戒悯念秘省囊萤照书脑杓逆渠平安火扑碌碌谴辱铅水乔模乔样柔蠕三舍人诗善状蛇变升降机顺美匡恶琐秩天年铁匠同文共规脱空文弛武玩呜呼噫嘻笑哄谐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