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怜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延年 女弟,上召见之,妖丽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悯念之,以后礼葬。”《元典章·户部十二·主簿论差搬运人夫》:“各处官府差拨夫役,有妨农业,废弃生理,饥饿病困,死於道途,实可悯念。” 清 孙枝蔚 《咏物诗·蜘蛛》:“不见 周公 东归日,悯念士卒无不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现在 赵 端 两帅,悯念地方糜烂,均极痛心。”
“悯念”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古典文献:
现代使用:
“悯念”强调从内心深处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同情,既有情感上的共鸣,也隐含关怀与体恤。如需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水经注》《元典章》等文献。
悯念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忄」和「心」。其中,「忄」是「心」的偏旁部首,表示与情感、心理相关的含义;「心」则是一个独立的部首,代表心理、内心。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悯字以繁体形式表现为「憫」,由「忄」和「閔」组成。而「閔」是指对他人遭遇不幸或困境感到同情、怜悯的意思。汉字「憫」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逐渐简化为今天的「悯」。
例句:
1. 心系山区,悯念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2. 他脸上的悯念之色,让人感到他的同情之心。
组词:
1. 悯怀:指对他人遭遇不幸或困境表示关切的心情。
2. 忧悯:表示对他人苦难或不幸的痛惜与同情。
3. 忧心忡忡:形容内心痛苦或担忧的状态。
近义词:
1. 同情:指对他人的遭遇或困境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2. 怜悯:指对他人的不幸或痛苦表示同情和怜悯。
反义词:
冷漠:表示对他人遭遇或困境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
无情:指对他人的苦难或不幸没有任何感觉或反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