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箝口结舌。谓闭口不敢发表言论。 唐 韩偓 《海山记》:“陛下恆性毅然,孰敢上諫,或有鯁言,又令赐死,臣下相顾,箝结自全。”
箝结(qián ji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法和历史用法两个维度解析:
箝结指通过外力强制约束、封闭或压制,使事物处于受控或无法自由活动的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7001-9,第8卷,第1123页。
拆分解析: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89页。
来源:《玉篇校释》,胡吉宣校,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卷,第320页。
合成词义:二字叠加强调通过强力手段封堵言论或行动,如“箝结人口”(压制言论)。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描述对言论或思想的压制:
例:“箝结民口,壅蔽上听。”(《汉书·贾谊传》)
释义:压制百姓言论,阻塞君主听闻民情。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四十八,第2230页。
现代汉语中,“箝”多写作“钳”,如“钳制”“钳口结舌”,但“箝结”因语义古雅已罕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024页“钳”字条。
“箝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ián jié,其核心含义是“箝口结舌”,形容因恐惧、压力或限制而闭口不敢发表言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解析
出处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偓的《海山记》:“陛下恆性毅然,孰敢上諫,或有鯁言,又令赐死,臣下相顾,箝结自全。” 此句描绘了臣子因惧祸而集体沉默的情境 。
相关成语与词语
现代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在高压政策、舆论管控或威权环境下,人们因恐惧后果而选择沉默的现象。例如:“面对审查制度,许多媒体不得不箝结自保。”
“箝结”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状态的词汇,更承载了社会语境中的权力压制与个体反应。其历史用例和字义拆分均指向“被迫沉默”的核心意涵。
八咏楼悲楚不正当竞争仓鹒偿负此间脆绷粗论德让抖瑟督过耳目昭彰烦壤烦缨飞蚁風和日暄浮世绘服御高饤根株贡输规拟合格鸿法宏亮巨舋砍脍憀然立家李默然岭南三家灵玄流循龙駼螺蚄螺壳钱芒刺在躬蛮笺冒牌平泉染古任性妄为十二戟时患水晶猴子水甬私诃国私神送话器填画帖经吐逆秃友猥险乡土志岘首衔璅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