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然的解脱。谓于生死忧乐无所动心。《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成玄英 疏:“为生死所係者为县,则无死无生者县解也。夫死生不能係,忧乐不能入者,而远古圣人谓是天然之解脱也。”
(2).高超深入的理解。《新唐书·儒学传中·尹知章》:“於《易》、《老》、《庄》书尤县解。” 宋 叶适 《徐公墓志铭》:“及公以悟为宗,县解昭彻,近取日用之内,为学者开示。”
“县解”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自然解脱
指超越生死、忧乐的束缚,达到无牵挂的境界。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这里的“县”通“悬”,意为“被系缚”;“解”即“解脱”。成玄英注释称“为生死所係者为县,无死无生者县解”,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摆脱人为执念。
内在境界
庄子认为,当人完全接受生命来去的必然性(“适来”“适去”),便能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帝之县解”(天然的解脱)。
深刻理解
唐代《新唐书》提到尹知章对《易》《老》《庄》的解读“尤县解”,指对深奥哲理有透彻领悟。
宋代叶适《徐公墓志铭》亦用“县解”形容悟性通达,能贴近日常实践开示学问。
词源关联
“县”古通“悬”,本义为悬挂(如《说文解字》解释“繫也”),后被假借为行政区划单位。在“县解”中,“县”仍保留“悬系”的原始意象,强调从束缚中释放。
“县解”既是一种道家推崇的超然生命观,也用于形容对学问的深刻把握。其核心思想与庄子“安时处顺”的哲学一脉相承,对后世文学、思想领域影响深远。
《县解》是一本揭示当地县域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其中包括了县区的地理、历史、产业结构、人口等内容的介绍。这本书籍一般由当地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编纂,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县区的综合情况。
《县解》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和“角”两个部首,其中“⻍”是地部,表示与地理相关,而“角”是目部,表示与观察、评述相关。该字共有9画。
《县解》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新书评》中,用来形容介绍一个地方的详细情况的书籍。繁体字形为「縣解」。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县解》写法为「縣解」,字形略有差异,但意义相同。
1. 他正在研究一本关于他家乡的《县解》。
2. 这本《县解》详细介绍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
1. 县志:记录一个县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
2. 邑解:类似于《县解》,但介绍的是一个更小的行政区域。
近义词:县志、地方志
反义词:全国志、世界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