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蚯蚓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2).屈曲盘旋貌。《文选·马融<长笛赋>》:“蚡緼繙紆,緸寃蜿蟺。” 李善 注:“緸寃蜿蟺,盘屈摇动貌。” 唐 韩愈 《送廖道士序》:“蜿蟺扶舆,磅礴而鬱积。” 清 沉青崖 《钱博士登俊赠西域地图》诗:“嵯峨 于闐 山,蜿蟺 伊丽 水。”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天为凿 石门 ,蜿蟺通穷荒。”
“蜿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蚯蚓的别名
该词在古籍中常指代蚯蚓。例如,晋代崔豹《古今注·鱼虫》记载:“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屈曲盘旋的形态
形容物体或路径曲折蜿蜒的状态,如唐代韩愈《送廖道士序》中“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鬱积”,即用此意描述山势的盘绕起伏。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今注》《文选》等原始文献。
蜿蟺(wān shàn)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形容曲折盘旋的样子,通常用于形容河流、山道、小路等弯弯曲曲的蜿蜒形态。
蜿蟺的部首是虫(chóng),由“蜿”和“虫”两部分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8画,其中“蜿”部分有11画,“虫”部分有7画。
蜿蟺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楚辞》等。它是由古人根据自然界中弯曲曲折的景象所创造的词汇。
蜿蟺的繁体字为「蟒」,这个字形上面是「虫」,下面是「盲」,整个形状比较复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多次变化,现代的蜿蟺字在古代写法中可能并不存在。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时候的蜿蟺可能以更加简化的形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1. 大江蜿蟺,一路向南。
2. 小径蜿蟺,通向山顶。
蜿蟺的组词包括:蜿蟒、蜿蜿蜒蜒。
蜿蟺的近义词包括:蜿蜒、盘旋、曲线、弯曲。
蜿蟺的反义词包括:笔直、直线、直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