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种腌制的鱼类食品。常在外面裹有竹箬、芦叶等,故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鱼鲊》:“《食经》作蒲鮓法:取鲤鱼二尺以上,削﹝剉﹞,浄治之,用米三合、盐二合醃一宿,厚与糝。” 唐 王建 《饭僧》诗:“蒲鮓除青叶,芹虀带紫芽。”
蒲鲊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腌制鱼类食品,其名称和制作方法在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制作工艺 蒲鲊是以鲤鱼等鱼类为原料,通过盐腌、米糁包裹的古代腌制食品,外层常用竹箬或芦叶包裹。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制作时需选用二尺以上的鲤鱼,经去鳞处理后,用米盐混合物腌制整夜,最后厚裹米糁进行发酵。
2. 名称由来 其名称中的"蒲"可能指包裹用的蒲草类植物(如竹箬、芦叶),"鲊"则是古代对腌制发酵食品的统称。这种外裹植物叶的工艺既能防腐,又可增添风味,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饮食标识。
3. 历史文献佐证 该食品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唐代王建《饭僧》诗中"蒲鲊除青叶"的记载,说明其在中古时期已进入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制作方法中的米盐配比(三合米配二合盐)反映了古代食品加工中精准的发酵控制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已无实物传承,其具体风味只能通过文献推测。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建议查阅《齐民要术·作鱼鲊》篇及《全唐诗》王建诗作。
蒲鲊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污浊不清的水”。它通常用来形容水质混浊、脏污的情况。
蒲鲊的部首是草字头(艸)和鱼字底(魚),分别位于左右两边,表示字的意义;共有13个笔画。
蒲鲊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在古代,人们根据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创造了大量的汉字,蒲鲊就是其中之一。
蒲鲊的繁体字为蒲鱼。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蒲鲊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艸魚」。
1. 这个池塘的水太蒲鲊了,完全看不清底部。
2. 哇,看那个水太蒲鲊了,不敢下去游泳。
蒲鲊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蒲鲊水、蒲鲊潭。
蒲鲊的近义词有浑浊、混浊、污浊。
蒲鲊的反义词有清澈、澄清、纯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