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灌寖 ”。1.犹灌溉。《吕氏春秋·尊师》:“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汉书·沟洫志》:“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寖,所以育五穀也。” 宋 司马光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菊畦亲灌浸,茶器自涓涤。”
(2).谓水贯通流注。《晋书·江统传》:“ 郑国 、 白渠 灌浸相通。”《新唐书·嗣薛王知柔传》:“始, 郑 、 白渠 梗壅,民不得岁。 知柔 调三辅,治復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
(3).犹淹没。 宋 单锷 《吴中水利书》:“若无隄防,则水泛滥而不制,将见灌浸 江阴 之民田民居矣。”
“灌浸”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n jìn,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灌溉
指通过水流浇灌土地,促进农作物生长。例如《吕氏春秋·尊师》提到“疾灌寖,务种树”,而《汉书·沟洫志》记载“泉流灌寖,所以育五穀也”。宋代司马光诗句“菊畦亲灌浸”也描述了对植物的灌溉行为。
水贯通流注
表示水流贯通、相互连通的状态。如《晋书·江统传》中“郑国、白渠灌浸相通”,以及《新唐书》提到的渠道修复后“灌浸如约”,均强调水利系统的连贯性。
淹没
指水流泛滥导致土地或居所被淹没。宋代单锷《吴中水利书》提到“灌浸江阴之民田民居”即为此义。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完整例句,可参考《吕氏春秋》《汉书》《晋书》等文献。
灌浸是一个动词,指把物体完全浸泡在液体中,使其充分吸收其中的成分或湿度。
灌浸这个词可以根据汉字的部首和笔画进行拆分。
部首:水(氵)
笔画:火(灬)八刀
灌浸一词的来源比较简单,由“灌”和“浸”两个字组成。
在繁体字中,灌浸的写法为「灌」和「浸」。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些差异。
灌浸的古文写法为「灌濡」。
1. 将木制品灌浸在防腐液中,可以增强其耐久性。
2. 研究人员把试验品灌浸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以观察其吸收性能。
灌浸组词:浸渍、灌注、浇灌、浸泡。
灌浸的近义词包括浸泡、浸润、渗透。
灌浸的反义词是脱水、干燥。
暗考白猿本世纪蚕屋漕渠禅授成准憧愚仇虏船工蹈海得出恶狠狠贰珍发烫飞句夫须该覈公教人员勾捕光晃国哀咍笑寒浔横锯面黄榆燋夭客雁狂猾劳能两忘联延迾卒陇树炉炉匠鹿塞马兵摸揣墨尔本大学磨壠溺爱逆迕漂母飧侵恣区界桡旃人迳臊皮勝異圣战圣真使心别气耍颠水湅四环路苏李素枝腾辉天然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