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面目的意思、面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面目的解释

(1) [appearance;face;features]∶相貌

面目可憎

(2) [look]∶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colors]∶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self-respect]∶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详细解释

(1).面孔;面貌。《诗·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视人罔极。”《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泗州 被围凡七月,守城者不得寐,面目皆生疮。”《金6*6*梅词话》第五九回:“ 韩道国 到家,拜了家堂,脱了衣裳,净了面目,夫妻二人,各诉离情一遍。” 丁西林 《一只马蜂》:“﹝ 余小姐 ﹞姿态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

(2).比喻事物呈现的景象、状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三:“ 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节为贵,而此君面目耸然。’” 宋 苏轼 《题西林壁》诗:“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勋戚·世官》:“我本书生起家,身后子孙通塞不可知,第还我穷秀才面目足矣。” 胡适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一:“ 明 代《水浒》面目,遂得重睹。”

(3).面子;颜面。《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 员 也。”《汉书·王陵传》:“今 高帝 崩,太后女主,欲王 吕氏 ,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 高帝 於地下乎!”《水浒传》第三七回:“众囚徒见 宋江 有面目,都买酒来与他庆贺。”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这样做就使我犯了罪,犯了一种没有面目见朋友的罪!”

(4).情面。《三国演义》第六六回:“ 云长 执剑在手曰:‘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面目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面目”是一个汉语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相貌与外貌
    指人的面部特征或整体形象,如“面目可憎”“面目清秀”。该词常用来形容人的外在形象,也延伸至事物的表面形态。

  2. 比喻义:事物的本质或真实状态
    用于抽象事物时,表示其呈现的景象或内在特征,如“庐山真面目”“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一用法强调通过表象揭示深层本质。

  3. 引申义:面子与尊严
    代指人的颜面或社会声誉,如“无面目见人”“保全面目”。此义项多用于表达羞愧或维护尊严的语境。

  4. 词性与用法特点
    作为名词,“面目”可与“真”“本来”等词搭配,突出真实性;与“暴露”“掩盖”等动词搭配,强调状态变化。需注意其与近义词“面貌”的差异:“面貌”多用于中性或积极描述(如城市新面貌),而“面目”常隐含贬义(如面目狰狞)。

  5. 出处与经典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有靦面目,视人罔极”,后《资治通鉴》等古籍亦有使用。现代例句如“近三年整顿治理,小河面目一新”。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释义、古籍用例及近义词对比,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辞海》或《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面目》的意思

《面目》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外貌、容貌等方面。

拆分部首和笔画

《面目》的拆分部首为面,总共有9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面目》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汉字演变。在繁体字中,面目的写法为「麵目」。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面目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

1. 他的面目凝重,没有一丝笑容。

2. 这座城市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然一新的面目令人叹为观止。

组词

面目全非、形象面目、焕然一新的面目、容貌面目、面目可憎

近义词

相貌、外貌、容貌、面孔

反义词

形容、本质、内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