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ppearance;face;features]∶相貌
面目可憎
(2) [look]∶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colors]∶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self-respect]∶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面孔;面貌。《诗·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视人罔极。”《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泗州 被围凡七月,守城者不得寐,面目皆生疮。”《金6*瓶6*梅词话》第五九回:“ 韩道国 到家,拜了家堂,脱了衣裳,净了面目,夫妻二人,各诉离情一遍。” 丁西林 《一只马蜂》:“﹝ 余小姐 ﹞姿态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
(2).比喻事物呈现的景象、状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三:“ 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节为贵,而此君面目耸然。’” 宋 苏轼 《题西林壁》诗:“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勋戚·世官》:“我本书生起家,身后子孙通塞不可知,第还我穷秀才面目足矣。” 胡适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一:“ 明 代《水浒》面目,遂得重睹。”
(3).面子;颜面。《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 员 也。”《汉书·王陵传》:“今 高帝 崩,太后女主,欲王 吕氏 ,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 高帝 於地下乎!”《水浒传》第三七回:“众囚徒见 宋江 有面目,都买酒来与他庆贺。”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这样做就使我犯了罪,犯了一种没有面目见朋友的罪!”
(4).情面。《三国演义》第六六回:“ 云长 执剑在手曰:‘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面目汉语 快速查询。
脸部容貌
指人的面部特征与神态,如“面目清秀”“面目狰狞”。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15页。
事物的外观或状态
引申指事物呈现的外在形态或状况,如“保存古迹的本来面目”。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021页。
身份、形象
用于抽象层面,指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形象或本质特征,如“政治面目”“真面目”。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
面子、颜面
在语境中表示尊严或体面,如“无面目见人”。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72页。
“面目”在古典文献中兼具具象与抽象意义。如《庄子·秋水》以“面目”喻指表象,而佛教用语“本来面目”则指向事物本质。
本文综合参考以下权威辞书:
“面目”是一个汉语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相貌与外貌
指人的面部特征或整体形象,如“面目可憎”“面目清秀”。该词常用来形容人的外在形象,也延伸至事物的表面形态。
比喻义:事物的本质或真实状态
用于抽象事物时,表示其呈现的景象或内在特征,如“庐山真面目”“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一用法强调通过表象揭示深层本质。
引申义:面子与尊严
代指人的颜面或社会声誉,如“无面目见人”“保全面目”。此义项多用于表达羞愧或维护尊严的语境。
词性与用法特点
作为名词,“面目”可与“真”“本来”等词搭配,突出真实性;与“暴露”“掩盖”等动词搭配,强调状态变化。需注意其与近义词“面貌”的差异:“面貌”多用于中性或积极描述(如城市新面貌),而“面目”常隐含贬义(如面目狰狞)。
出处与经典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有靦面目,视人罔极”,后《资治通鉴》等古籍亦有使用。现代例句如“近三年整顿治理,小河面目一新”。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释义、古籍用例及近义词对比,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辞海》或《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拔钉钱百思莫解办具不值仓琅茶镜从心翠竹黄花大体上豆卢断黑敦世厉俗風胡轆纷歧錧鎋过逝河冲华钟呼尔杰人节死巾几籍取几舄涳蒙楛箘肋条两性人龙子论官率募麦麰明细末境内修外攘迁植亲睦取透日短三袁深醇食指大动顺辰丝妇私伺太平御览铁岭题目正名脱祸闱差窝穣午道无纪律无萱遐广纤削下趣西极稀里哗啦心长绠短